核心提示
楼宇经济作为一种隐藏在商业(商务)楼宇中的新兴经济形态,“占地少、无污染、效益好”,能够很快聚集一大批业态先进的企业和机构,被形容为“立起来的开发区”。
成都市作为全国首个楼宇经济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创新发展楼宇经济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注入了新动能。目前,成都已评定出超甲级写字楼13栋、甲级写字楼17栋、拥有全自持(全资持有、只租不售)楼宇超过30栋、“亿元税收楼宇”53栋。同时,还打造了太古里、大悦城、环球中心、IFS等一系列成都楼宇经济品牌。到“十三五”末,该市将培育超甲级、甲级商务写字楼60栋以上,税收贡献超亿元的楼宇达100栋,为打造“中国楼宇经济样板城市”贡献力量。
“无论什么企业到成都来,都能找到满意的商业楼宇去承载”“把冰冷的钢筋变成温暖的所在,把办公变成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走进成都,楼宇经济的“成都态度”令人眼前一亮。
这里发布了全国首个商务写字楼等级规范地方标准——《成都市商务写字楼等级划分》;成立了全国首个楼宇经济发展促进行业协会——成都市楼宇经济促进会;组建了全国首个楼宇经济专家库——成都市楼宇经济专家库。
2017年中国(成都)首届楼宇经济峰会召开,该市编制的《楼宇经济术语》《商务楼宇公共服务规范》《商务楼宇等级要求》三项标准,成功被国家标准委推荐为国家标准。
今年4月9日到10日,以“以楼聚产·以产兴城”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楼宇经济成都峰会召开,上百位国内外楼宇经济行业和领域的专家、学者、产业链领军品牌齐聚成都,就成都楼宇经济“新生活”“新场景”现场“论剑”,成都楼宇经济再次在世界面前“聚焦”。
开展多项首创性探索
打造楼宇经济生态圈
从标准化切入,加快树立楼宇服务高端导向;坚持“政府监督、行业自律、市场主导、公众参与”原则,引导楼宇行业规范自律;推动商业地产市场由零散、粗放的“地产+商业”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内涵的“产业+运营”发展模式转型,打造楼宇经济生态圈……该市楼宇经济的多项探索,有效促进了楼宇经济生态圈建设。目前,全市已评定超甲级、甲级商务写字楼30栋,总面积256万平方米,平均入驻率超80%;吸纳就业10万余人,其中40%为跨国企业高管和高级技术人才。该市超甲级商务写字楼之一的仁恒置地广场入驻IBM、德国大众、杜邦等世界500强企业近40余家,成为西部地区世界500强企业最集中的商务楼宇。
成都市打造楼宇经济生态圈,构建“一楼一特色、一楼一产业”的专业化、特色化格局。截止到2017年年底,成都各县(市)区包装培育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创新创业、研发设计等各类专业特色楼宇250余栋,金融服务、专业服务、贸易零售、高科技等行业租户占比分别达29.5%、20%、16.6%和13.6%。打造“双创空间”220余个,运营面积达1540余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双创载体3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1家。侠客岛、MFG创客联邦、游戏工厂等一大批中国式“WE WORK”联合办公载体在蓉诞生,成都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国联合办公第三城。
推动楼宇经济生态圈提升,该市大力实施“政务服务进楼宇”工程,推广锦江区“1+N”楼宇服务站建设经验,优化整合招商宣传、政策指导、金融服务、政务服务、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资源。目前,一站式楼宇政务服务模式已在该市高新区、武侯区、青羊区等中心城区复制推广。全市已设立楼宇政务服务站点230余个,基本实现重点楼宇全覆盖。
三次转变实现华丽转身
推动楼宇经济转型升级
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从重开发转向重运营,从重商业转向重产业,成都楼宇经济三次转变,实现华丽转身。
“成都的楼宇经济,尤其是商业地产前些年投资规模比较大,上的节奏比较快,很多行业里的人有担心、有质疑。但是短短几年时间,我们看到,成都商业地产调整转型取得了很大成效,可以说从一个‘问题城市’已经转变为一个活力城市、创新城市和经验城市。”该市商务局楼宇经济处负责人吴科宇说,现在成都有一批在全国楼宇经济里具有样板性的项目,如太古里、IFS、银泰In99等,具有高水平、高成长性、高关注度的特点。
目前,该市进一步推动楼宇经济融合发展,把“楼宇+专业市场”“楼宇+特色街区”“楼宇+产业园区”的融合发展模式,作为成都楼宇经济新方向。一方面借助该市新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发展中进行新经济楼宇集聚;另一方面则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调控的作用,帮助楼宇企业开展“二次招商”,率先对住宅底商进行调控。
“楼宇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今天的楼宇布局就是明天的产业布局。”该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市楼宇经济正向产业高端发展。
越来越多的商业楼宇进入楼宇经济的阵营,该市融合发展了“写字楼+购物中心+商业街区+酒店+服务式公寓+产业园区”模式。“楼宇企业是产业兴城的奠基者,产业融合的践行者,商业(商务)楼宇不仅是建筑载体,更是产业的载体。”对于楼宇的产业集聚作用,吴科宇有着更深认识。
目前,成都楼宇经济转型升级有四个显著特征:绿色、场景、智能、重塑。在此过程中,成都出台多项政策,力求打造“西南楼宇经济样板城市”。
两年形成试点成果
以标准化助推高质量发展
“把办公变成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新经济企业在这里都能找到家。”在菁蓉国际广场,卧龙大数据合伙人张青松告诉记者。他说的这个家就是已形成集工作、生活、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创业生态圈。菁蓉国际广场的五大服务体系、八大服务平台、十大服务链条、四大增值服务,无异于为入驻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而这也是该市正在积极推动国家级楼宇经济服务标准化试点的重点工作。今年3月,该市商务委联合市质监局正式出台了《成都市国家级楼宇经济服务标准化试点方案》,全面统筹标准化试点重大事项。目前,该市正结合成都市各城区楼宇经济发展的趋势特色,抓好试点方案落实。以试点为契机,加快建立“标准制定”“标准实施”“标准评估”和“组织保障”四大体系,以标准化推动成都楼宇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力争用2年时间,总结一批、提升一批、创新一批成都楼宇经济标准化成果,在楼宇经济标准制定、楼宇分类评定、行业组织建设、行业交流平台搭建、楼宇大数据平台建设、服务品牌及营商环境打造等7个方面争创全国一流,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楼宇经济发展经验,为全国楼宇分类引导、梯度培育、特色打造、规范发展夯实技术支撑,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服务标准走出国门,贡献成都力量。
楼宇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该市不断扩大承载功能,调动国有平台公司、市场主体在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中的作用,探索实施形式多样的产业集聚区管理运营模式。重点在服务业集聚区内筛选确定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全力推进楼宇等级评定、楼宇公共服务、楼宇信息标准化试点,认定一批甲级、超甲级商务楼宇、绿色楼宇、智慧楼宇等专业特色楼宇,建立健全楼宇经济运行统计监测体系,推广复制“楼宇社区”建设,探索“政企协同、行业协作、公众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新模式。
记者感言
以楼聚产,以产兴城。楼宇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其软实力的提升对于产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成都以标准化推动楼宇上档升级,以产业化聚集新经济,以绿色化建设楼宇产业生态圈。筑巢引凤来,完备的软硬件设施、热烈的创业氛围、贴心的物业管理、方便的交通医疗与餐饮住宿……给企业入驻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成都,正成为吸引大量高端商业、产业入驻的“磁石”。
我市的楼宇经济尚处于起始阶段,经济规模很小。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不仅是我市的经济增长点,更是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要求。我们要学习成都经验,从标准化、产业化、绿色化出发,科学规划,出台政策,构建楼宇生态圈,打造示范楼宇,形成可复制经验,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