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西平县一小学老师把学生的成绩发到家长群里,家长认为伤害孩子自尊,需老师登门道歉,此后老师的“辞职信”在网上引起热议。5月4日中午,西平县教育局回应称,老师在家长群里发表的言论违规,目前已与学生家长和解,正常工作。 (据《大河报》)
今年年初以来,有关家长与学校老师产生矛盾,从而在网络空间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已有好几起,有因为孩子的学号被编成“14号”而要求老师更换的;有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发生小摩擦,双方家长不听老师劝阻而在微信群骂架的;有的因为把孩子的默写情况发到了家长群,从而引发家长不满,要求老师“登门道歉”,否则上告教体局的。比较知名的是成都的“严夫人”,仗着自己的“前夫”是“严书记”,在家长微信群对孩子的老师不依不饶,将一起本该私下沟通、家校配合的小概率教育事件引爆成全国关注的公共舆论事件,“严书记”也因为经不起舆论监督而被四川省纪委监委查处,成为从严治党和领导干部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反面教材。
一个孩子的成功,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学校和家庭就像飞机的两翼,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只有两翼齐心配合,共同发力,才能帮助孩子腾空而起。而现在,有少部分家长无法深刻理解教育的真谛,不能正确看待学校教育,错误地认为教育就是消费,就是买卖。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不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老师对孩子稍微批评一下就“火冒三丈”,要么到学校“讨说法”,要么扬言举报。
家长爱护孩子没有错,被批评后心痛孩子也没有错,但如果老师批评一下孩子或者在家长微信群发了孩子表现不好的方面就认为伤了自己或孩子的自尊,那就有点牵强附会了。老师严格管理孩子或批评孩子做得不正确的地方是负责任的表现,如果老师对孩子放任自流,做得好的不表扬,做得差的不批评,最终只会害了孩子。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家庭教育,也涉及学校教育;既涉及孩子自身的悟性,也涉及老师的点拨;既涉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涉及道德素养的提升。如果家庭和学校不是相向而行,而是站在对立面,稍有“不如意”就“上网”,借助网络的力量把普遍个案演变成公共事件,最终束缚的是老师们的手脚,受伤害的是千千万万名学子。
随着网络社交媒介的发达,QQ群、微信群已成为家校联系的普遍方式,但现代信息产物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信息快速便捷的方面,也有其“冰冷无情”的方面,同样的一句话,通过微信群表达与面对面交流或电话交流,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线下交流、电话交流是家长与老师联系的最好方式。当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老师们也要不断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在运用现代媒介与家长联系时注意方式方法,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触碰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学校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影响,但不管怎样,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心愿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学到真正的本领,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有了这方面的共识,网络空间的“严夫人”才会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