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被冒领,上世纪90年代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初,这一现象就出现了,此后逐步蔓延,愈演愈烈,以至形成痼疾。2012年至2016年,全国共查出冒领养老金7.6亿元,仅安徽省就查出近万名离世老人养老金被人冒领,虽然绝大部分被追回,但仍损失5000万元。 (据《新京报》)
前些天,一段“九旬老人社保年审,家人抬着爬上三楼”的视频,再度引发公众对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须进行“生存认证”的口诛笔伐。按理说,这个话题属于老生常谈,“新鲜”程度早该大打折扣,但每当群众遇到认证尴尬,媒体将其作为新闻事件呈现于公众面前时,总能搅动两个舆论场,甚至成为阶段性新闻热点。作为新闻研究案例,我们能从中总结很多新闻传播理论和规律,而就受众而言,道理或许更简单:心中有怨气,借机宣泄之;期待早破题,还老人尊严。
百姓意见大,可以理解。为防少数人冒领养老金,各地出台“土政策”让所有老人“疲于自证”,这种“有罪推定”的目标范围过大,有“小题大做”之嫌。对此,我们不妨分析两组数据看一看。
7.6亿元是个什么概念?对个人来说,这是个“天文数字”,但对于一个地区的养老金总规模而言,这又是一个“普通数字”,如果我们将其置于2012年至2016年全国养老金数万亿元这个大盘子里衡量,这仅是一个“渺小数字”。为了“一颗沙”不惜搅动“恒河”,动静确实有点大。
万名离世老人养老金被人冒领,又是个什么概念?作为冒领养老金“重灾区”,这一数字对于安徽省而言确实“脸上挂不住”,然而这个数字对于该省退休人员总规模来说,并非大得惊人,而从全国范围看,更是所有老人因极少数人“连坐”。据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从理论上讲,他们都需要“过堂”。这其中,我国现有随迁老人约1800万,占全国流动人口的7.2%,与在养老金发放地居住的老人相比,这些老人“更受伤”,许多人甚至需要跋涉千山万水跨区域证明自己还活着。这种“宁可冤枉数亿好人,不愿放过数万坏人”的工作思路真该调整了。
防人冒领养老金,不能仅靠“土政策”。说政策“土”,是政策制定者思想落伍,既与“互联网+”思维“绝缘”,又缺乏“持续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责任与担当,地方人社部门开展生存认证,主要是出于养老保险基金安全的考虑,而忽视了老人的承受能力和尊严。打通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让社区网格员参与监管,针对高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在人口密集区广布认证点……其实,让百姓“消消气”的办法还有很多,关键在于职能部门愿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诚然,生存认证是必要的,但实施方式、方法亟待完善,若动辄把责任都推给群众,啥时候也不会得到大家的理解。
防人冒领养老金,虽说老生常谈,但问题一天得不到解决,这类话题就能常谈常新,公众声讨“落后”的同时,也在点赞“先进”,愿媒体的力量继续放大舆论场的声音,倒逼“问题破冰”,让老人不再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