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们的眼中,她是一个爱说爱笑、会唱会跳的“大朋友”;在家长的眼中,她是一个治学严谨、育人有方的好老师;在同事的眼中,她是一个勤奋好学、敢为人先的好榜样。在24年的幼教生涯中,她用无私的爱和点滴的付出,陪伴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她,就是市第二幼儿园教师王小玲。
“用爱诠释教育”是王小玲一直向往并不断追求的教育境界。她说:“孩子的心灵就像一把琴,只要拨动了他的琴弦,必然会发出动听的声音,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教育者如何去拨动琴弦。”
那么,王小玲是如何拨动琴弦的?那是对幼儿发自内心的爱。王小玲的班里曾有一个叫凯凯的孩子,他不仅患有先天性耳聋,而且一条腿还有点残疾。
凯凯的情况本该到聋哑学校学习,可听到凯凯的妈妈说,凯凯和自己班里的几个孩子比较熟悉,想让他有个伴儿,不至于太孤单,王小玲便毫不犹豫地收下了凯凯。
此后,王小玲对凯凯给予了很多特殊的关照。为了让凯凯学会说话,王小玲每天上课时有意识地用身体语言给他提示,一点点鼓励他张嘴说话。下课时,王小玲专门准备一些图形卡片,大声地朗读卡片上的词语,让凯凯跟着她的口型学习朗读。
在很多人看来,让一个先天性耳聋的孩子张嘴说话几乎是不可能的,可王小玲却坚信,只要坚持不懈,一点点耐心地引导,总会有所收获。有一天上课提问时,王小玲惊讶地发现凯凯也高高举起了小手,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老师、老师”,发音虽然不是很清楚,但确实是在叫“老师”。
“凯凯会说话啦!”这一下,全班的孩子都兴奋起来。凯凯的妈妈知道这个消息后激动地说:“王老师,是你耐心细致地教育,不仅让孩子有了张嘴说话的可能,还让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呵护。”
如果说心怀大爱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品质修养,那么,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是幼儿教师必备的职业要求。
作为省级名师,王小玲一直在内心鞭策自己:要处处报以学习的心,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作为主研人员,王小玲多次承担课题的开题、结题工作,在《幼儿早期阅读家园合作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中,王小玲为北京专家及全园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从教学方式,到幼儿合作能力、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得到了科研小组老师和专家的肯定。
王小玲深知,教育仅凭教师的一己之力远远不行,必须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形成合力。于是,“家校通”成为她和家长沟通的主要渠道,通过和家长互发信息,交流孩子在园的种种表现。
家长会上,她会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与家长分享,一点点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孩子入园或离园时,她会有目的地留下一两个家长,一起交流孩子的表现,做到小问题及时解决、大问题详细解决,从不漏掉一个难解之题。
24年来,她在爱的事业中品味人生的意义,在爱的征途中无私付出、奋勇前行,向着幼儿教育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