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日前发布的《北京市餐饮业就餐区和后厨环境卫生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指出,餐饮行业从业者要接受培训、规范操作;餐具要在就餐前一小时内摆台;提倡菜单要明示菜品主要原料、调味料,并标注过敏原信息等内容。这是全国范围内首个此类规范,将作为首都餐饮企业品质提升的标准依据。
(据《北京青年报》)
《北京市餐饮业就餐区和后厨环境卫生规范》的出台,意味着餐饮卫生安全的关注点已从食物选材延伸至制作、存放等服务环节,食药监管部门对餐饮行业监管,由食安的硬性指标转向规范服务。
据介绍,该《规范》分为五个部分计有70余条,内容涉及餐厅环境、后厨卫生、餐具摆放、从业者培训等多个方面。具体规范事宜及其条款,即便谈不上包罗万象,面面俱到,但相较既往,也够细致、繁多。其不仅亮点纷呈,大有创新,填补了行业空白,在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的同时,也将带动餐饮行业产业结构升级,为食客带来新的体验,更好地呵护人们“舌尖安全”。
但网上也有一些不同声音。虽然大多数网友认为这个《规范》不错,回应了民意关切,体现了与时俱进,其心可鉴,但把一个“饭局”搞得这么“细”、这么“繁”,是否真有必要?餐企能否积极响应,严格照办?
这些说法尽管不是毫无道理,但更多的恐怕是种多虑。在笔者看来,不管餐企怎么对待,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是硬道理。餐饮业后厨和就餐环境既关系到食品安全健康,也关系到消费者的餐饮体验和感受,是餐饮业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门槛低、容易做”的特征,让餐饮业成为创业选择集中地,导致行业出现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进而不断引发食安问题的情况发生。随着食安问题愈加受关注,对餐饮业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规范要求。
就此而言,规范餐饮业,无论其行业标准还是具体事宜条款,就该不厌其“细”,不厌其“繁”,该《规范》的出台,正是为此而来。它不仅详细具体,考量周全,对规范餐饮行业管理、提高餐饮业整体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适应了新时代发展趋势,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在餐饮业内树立行业标杆,将部分企业的优势予以呈现,鼓励行业的高品质发展,让消费者增加对优势餐企的辨识度。
当然,《规范》还在纸上,落地执行情况如何还有待观察。同时,监管部门愈加重视服务升级,将带动餐饮业产业结构升级,只有企业对运营管理制度进行彻底的变革,才能符合《规范》要求。而且随着《规范》的发布,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应提上日程,使餐饮服务整体走向标准化。但无论如何,北京市此番对餐饮业不厌其“细”、不厌其“繁”的规范,开了好头,做了示范,既是促进行业服务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构建“阳光餐饮”、呵护人们“舌尖安全”的内在要求,值得期待,值得各地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