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篇
2015年是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的一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市中级法院立足更高政治站位,狠抓改革任务的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和精准落地,认真落实好司法改革工作,以“全国一流,全省领先”为建设目标,大力倡导创新精神,积极创新打造特色工作亮点,用特色亮点工作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发展。
市中级法院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最突出的问题改起,强力推进立案登记、繁简分流、家事审判、少年审判、审判监督、诉前鉴定、新型合议庭、法官员额制等系列重大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全国首创法官个人工作室
2016年4月21日,该院成立全国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李玉香家事审判工作室,专门审理离婚、“三养”(赡养、抚养、扶养)、继承等10余类因家庭矛盾纠纷引发的案件。“清官难断家务事”已成过去,新的审判模式应运而生。市中级法院在家事审判改革中率先在全国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全国首创“1+3+X”少年审判工作新模式
2016年年初,市中级法院在全国首创独具特色的“1+3+X”少年审判工作模式。“1”是以提升社会效果为中心;“3”是以圆桌工作室、心灵驿站、“未来之路”沙龙为依托;“X”是在“1+3”的基础上,无限延伸帮教措施,全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目前,市中级法院已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义工服务、社会观护、全程保护、帮扶救助、上学就业、跟踪回访、普法宣传等一系列延伸措施,115名未成年被告人通过从事义工服务获得从轻处罚,30名未成年被告人通过帮扶顺利就学就业,重新融入社会。
全国首创诉前鉴定
2016年1月6日,市中级法院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一项重大改革举措——诉前鉴定。司法鉴定由“诉中”变为“诉前”,一字之差却天地之别,涉鉴定案件审判质效提升50%,办案周期由原来的平均150天缩短为42.5天,诉前化解率达29.42%,诉讼风险、诉讼成本大幅降低,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提升。
全国首创审判监督“四步工作法”
2015年11月,市中级法院与市检察院联合,率先在全国创新性地提出了民事抗诉案件矛盾化解“四步工作法”——抗诉审查阶段“先沟通”、受理抗诉阶段“重调处”、再审审理阶段“多会商”、案件宣判之后“三共同”。
“四步工作法”规范了抗诉案件的庭审程序和抗诉案件的矛盾化解,开创了民事抗诉审理新局面,实现了法检两院监督制约和协调配合并重的工作格局,建立了法检两院共同化解矛盾的新机制,为市中级法院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拓宽了新的途径和领域。2015年以来,该院民事抗诉案件调撤率达22.8%。
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
为彻底解决立案难问题,市中级法院制订了立案登记制改革实施方案,通过调配人员、加强培训、预约立案、风险提示等15项举措,确保了立案登记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2015年5月4日,全国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市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玉杰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市中级法院、解放区法院、山阳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检查立案登记情况,随时解决出现的各类问题。高效的一站式服务,顺畅的流水线作业,使立案登记工作井然有序,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扎实推进法官员额制
2016年12月3日,全市首批法官员额制选任考试在市人民中学举行,来自全市的362名法官参加了考试。这标志着全市法院司法责任制改革进入实质阶段。
2017年5月19日9时,市中级法院在审判大楼前隆重举行“市中级法院首批员额法官宣誓仪式”,64名首批员额法官参加,共同经历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市中级法院积极推进法官员额制改革,按照员额总数控制在行政编制39%以内的总体要求,严格考试考核,从全市法院537名法官中选任295名员额法官,让会办案、能办案、办好案的法官集中精力专职办理案件,推动法官队伍向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迈进。
繁简分流提高“司法生产力”
市中级法院树立“大繁简、大分流”工作理念,将其贯穿于立案、审判、文书制作等各个环节,在民事、刑事、行政、执行工作中全面推开;明确了“繁”“简”划分标准,深入推进“分调裁”机制建设;优化案件分流制度,做好程序衔接;对立案、送达、审理和文书格式实行“瘦身”,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配齐配强“分调裁”工作团队,用20%的法官办理80%的案件、80%的法官审理剩余20%的疑难复杂案件,让当事人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成本化解纠纷。
2014年以来,全市法院共适用简易程序42391件、小额诉讼程序9855件,诉讼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20天,缓解了审判压力,提高了诉讼效率。
司法为民篇
为方便群众诉讼,市中级法院积极落实便民利民举措,推进“网上法院”建设,打造集网上司法公开、信息查询、立案信访以及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为一体的信息化便民服务平台,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办理立案手续、了解案件进展、掌握法院动态。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纠纷解决方式的多元需求,市中级法院积极推进多元纠纷化解,探索多元纠纷化解“七个一”工作机制,从改革创新中寻求化解矛盾的“钥匙”,构建起符合焦作实际的多元纠纷化解新机制。老百姓从“有纠纷打官司”到“有矛盾先调解”,解决纠纷的观念发生了转变。
为切实维护农民工、“三留守”人员的合法权益,全市两级法院连年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集中办理”等系列涉农维权活动,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院长深入一线、带头办案,建立维权绿色通道,快立案、缓费用、速审理、快执行;加大维护军人、军属权益力度,推行拥军优属“八个一”工作法,化解各类涉军纠纷,开展“送法进军营”活动,积极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推动军地军民融合发展。
开启纠纷解决“多元化模式”
2014年以来,市中级法院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全国示范法院,积极探索“七个一”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工作模式,在全市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法院主导、多方联动、共促和谐的矛盾纠纷化解长效机制,实现了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的转变。
搭建一个平台。市中级法院以诉调对接为主线,在全市法院建立11个诉调对接中心,在33个市直单位、104个乡镇、881个村设立诉调对接工作室,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立体矛盾纠纷化解和诉调对接网络,形成了“以选聘调解员为主,法院指导参与调解为辅,司法确认为后盾”的调审互动格局。
打造一支队伍。组建和完善各类调解组织116个,选聘212名特邀调解员和23名金牌调解员,全程参与调解工作。
创新一批模式。建立了“保险、调解、赔偿、预防、确认”五位一体的医患纠纷化解模式;将鉴定关口前移,诉讼效率提高50%;成立家事审判工作室,专断群众家务事;深化诉调对接、巡回审判、普法教育“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大力开展巡回审判。
化解一批矛盾。全市法院共接受委派、委托案件39664件,化解11059件,司法确认5831件,将大量矛盾解决在萌芽、化解在诉前,赴京非正常上访下降了70%,赴京到省越级访下降了30%。
2017年2月16日,全国法院深入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暨示范法院经验交流会召开,市中级法院作为全国三个中级法院之一,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全力打造“智慧法院” 阔步迈向3.0时代
2016年以来,市中级法院瞄准“智慧法院”,掀起了3.0版信息化革命,为全院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将过去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现实。
市中级法院以打造“网络法院、阳光法院、智能法院、创新法院”四位一体的“智慧法院”为目标,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司法审判、诉讼服务和司法管理三个方面高度融合,实现了“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总体目标。
“网上法院”的开通,为当事人、法官、律师提供了全天候、跨地域的线上服务,诉讼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提高了审判执行工作效率,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达到了“多、快、好、省”的目的,实现了审判监督实时管理,促使法官认真办案、严格办案、公正办案。
打造网络法院。2017年9月13日,市中级法院在全省法院率先实现网上开庭。2017年9月15日,最高法院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局局长王少南来焦作调研,充分肯定并高度评价了焦作“网上法院”建设成果。2017年11月14日,焦作“网上法院”率先在全省正式上线运行。省高级法院在焦作召开信息化工作推进会,推广焦作网上法院建设经验。
2017年8月以来,全市法院通过“网上法院”立案6868件,网上开庭18件,在线办理诉前调解673件,电子送达1741件,网上辩论1349次,网上证据交换4981次,网上申诉信访65件,网上阅卷158次。目前,“网上法院”注册律师510人,占全市律师总数的85%,受到律师和当事人的普遍欢迎。
打造阳光法院。打造了集诉讼服务大厅、12368诉讼服务热线、“网上法院”、掌上法院APP“四位一体”的诉讼服务格局,配备了访客登记管理系统、叫号系统、智能导诉机器人、诉讼风险评估系统、立案诉讼查询自助设备、院长语音信箱、网上法院自助服务区、信息发布系统等,提高诉讼服务信息化水平。
已完成科技法庭高清改造和庭审直播设备的更新换代,实现中国庭审公开网接入;配备便携式巡回审判设备,巡回审判全程录音录像并通过移动信号实时回传。2017年,两级法院网上庭审直播4210件、网上公开文书74693件,庭审直播量和裁判文书上网率均位居全省法院前列。
打造智能法院。建成了法官E平台、智能阅卷系统、文书智能编写系统、法律资源库系统和智能语音录入系统。2018年年初,省高级法院确定焦作市中级法院为电子卷宗随案生成及深度应用试点法院。在充分利用执行信息查控系统、执行指挥系统的基础上,建成执行案款管理系统,实现执行案款一案一账号管理,对执行案款往来有效监管。
引入诉前诉讼风险智能评估系统,实现“诉讼攻略+智能评估+智能分流”功能,智能引导当事人理性选择诉讼;建成“诉调对接管理系统”,实现与全市11个诉调对接中心、33个工作室、104个工作站以及保险业协会、医调委的协同办案、无缝衔接;建成“在线调解”系统,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申请线上调解。
推广应用OA办公系统和移动办公办案系统,实现了公文流转、会议通知、用车、请假等工作的移动化、无纸化,提高了办公办案效率。自主设计完成电子文化墙,立体展示党建、队建、创建、审判执行工作成果,打造多媒体宣传阵地。
“三位一体”模式 化解基层矛盾
全市两级法院积极探索多元纠纷化解、巡回审判、普法教育“三位一体”的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新机制,借助人民调解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依托全市20个人民法庭、163个巡回办案点、1210个便民联络站,构建“庭、点、站”一体联动、城镇乡村全覆盖的便民诉讼网络,推动诉讼与非诉讼有效对接,为群众提供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渠道。
全市两级法院始终坚持“让法官多走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工作理念,实行“五就地”办案制度,选择典型案件,利用车载法庭,深入百姓家中、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厂矿工地等基层单位巡回审判,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基层群众旁听,真正让法官的司法为民理念落地生根,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感情融洽在一线、形象树立在一线。
2014年以来,全市两级法院共开展巡回审判、法律讲座13500场次,旁听群众共计13.5万余人次;通过社会力量化解各类纠纷8154件,实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促进了乡风文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