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是指血液流过的管道。人体血管根据功能分为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血液在动脉、静脉血管中流动形成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如果人体的血管出现问题,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在众多的血管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头号杀手”。
那么,面对心脑血管疾病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四科主任黄华提醒,心脑血管疾病并不可怕,只要患者能够对自己的血管进行管理,通过用药、改变生活习惯等方法,对血管病变进行长期全程干预,即便是血管有问题,也可以通过管理来减少发病或延迟发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趋向年轻化
几天前,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四科收治了一位突发脑梗塞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这位患者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左侧肢体完全失去了行动能力。
“我的丈夫今年才35岁,就偏瘫了吗?”患者的妻子伤心地问医生。“配合治疗,加强锻炼,不要失去信心。”医生给患者家属打气。
黄华说,患者虽然才35岁,但从他的各种检查报告来看,患者的血管年龄已经60岁,而且血脂高、血糖高,CT检查脑部血管大面积梗塞,超声检查颈动脉血管堵塞70%……如果患者能够及早检查,提前进行治疗,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或许不会这么年轻就发病。
黄华说,生活中,人们都清楚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会威胁人体健康,但许多人抱着侥幸心理,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认为心肌梗死、脑梗塞、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是中老人才会得的病,距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据权威部门调查,仅就高血压而言,在我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发病率就达8%。
“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冠心病也是非常危险的一种疾病,发病原因就是心脏血管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由于受遗传、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发病年龄也不一样,但从临床收治的患者来看,心肌梗死的患者趋于年轻化。”黄华说,“去年,一名30岁的男子在医院体检时突发心肌梗死,因抢救及时才脱离危险。这应该给每个人敲响警钟。”
控制血压和血脂是关键
黄华在临床一线工作了30余年,对心脑血管疾病颇有研究,他用了2年的时间、对120名临床患者跟踪治疗评估后,于2015年在《中国医学创新》杂志上发表了《青中年脑梗塞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D-二聚体、HCY相关因素分析》的学术论文。这篇论文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理、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
那么,如何管理自己的血管呢?黄华说,定期检查身体,排查危险因素,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例如,患者被确诊为高血压后,就要控制血压,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还要服用降血脂的药物。因为血脂高和血压高是可以相互影响的,血脂高会造成血压高,影响心脏循环功能,血流速度降低又会在血管壁形成栓子,栓子变大形成斑块,斑块脱落会导致脑梗塞,血管因斑块变狭窄又会引发心肌梗死。
黄华说,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降血脂是管理血管的重要环节。有些患者认为自己的血脂在正常范围,可以不服用降血脂的药物,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医生为患者进行降血脂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降低血管壁的压力,达到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黄华说,“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有很多,但最为关键的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患者发病后,不仅要及时治疗,医护人员还要长期随访,督促患者用药、定时复查,监测患者的血脂指标。患者的血脂得到控制后,血管会逐渐得到改善,血液循环也会相应得到改善,防止疾病反复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疏于管理。医生的责任不单单是为患者诊断、治疗疾病,还要帮助患者管理疾病,预防疾病的发生。”黄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