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商品不丰富、市场不发达的时候,人民进行交易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交易的场地也是相对固定和狭小的。正如《易经·系辞下》所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所谓“日中为市”,即指中午进行交易做生意。这是古代物物交换的集市方式,也用来形容偏僻地区的商业活动情形。
后来,商品生产有了更大发展,集市形式也日渐多样,专门集市的出现,便是这种多样性之一。古代专门集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季节性的,一种是非季节性的。季节性的专门集市,大多出售的是节令商品,如《成都古今记》载:“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宝市(即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非季节性的专门集市,则大多销售的是生活必需品,如菜市、渔市、米市、茶市、马市等。
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商品的极大丰富,人们日益增长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让这样的集市交易方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到了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集市的交易方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商店、超市、便利店等。特别是随着电商的兴起,交易的场地和时间已经没有了固定的模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选购自己需要的商品,甚至在路上、在床上也可以浏览各类商品,下单订购。
形式多了,便利性便增加了,人们购物消费的选择余地也在无限增多。这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好处,同时也给经商做生意的人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适应这样的变化,丰富自己的商品品种,并进而提高自己的商品品质,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站稳脚跟,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成为生意人不懈的追求。
我们知道,生意之“意”由立、曰、心三个字组成,意思是作为一个生意人,在招待客人时应当以立势同客人商谈,同时应从客人的角度来思考,以体会之心态来洽谈生意买卖。这样做才能“生”。
不论何时何地,都以“意”为先,以“生”为本,方能在市场中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