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焦作煤矿工人的特殊历史贡献,考虑到焦作煤矿对全国煤矿发展大局的影响,经国家批准,2000年3月焦作矿务局改制为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分三批对其7个矿井实施破产改制。
为落实好焦煤集团战略部署和破产改制工作,国家主要领导人相继来到焦煤集团调研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焦煤集团确定了“两来一去”的工作思路,即2000-2003年作为战略突围阶段,先保存下来;2004-2006年战略转折阶段,企业要冲出去,占领先机;2007-2010年企业打好基础,发展起来。
焦煤集团先是把焦西、小马、冯营3个矿作为第一批破产矿井,焦西、小马已因资源枯竭而关井,冯营矿超期服役,煤质差成本高,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截至2000年6月末,3个破产矿井在职职工9557人,离退休人员5600人;资产总额25659万元,负债总额32314万元,资产负债率为125.94%。这3个矿井年亏损近亿元,占集团公司亏损总额的50%。长期以来,这3个矿生产经营十分困难,有半数以上的职工在家待业,工资拖欠累计已达两年以上。
第二批破产的是朱村、李封、韩王3个矿,截至2000年6月末,3个破产矿井在职职工11160人,离退休人员5529人,资产总额17865万元,负债总额21462万元,资产负债率为120.13%。截至2000年6月末,3个矿井连续几年亏损达15126万元,欠发在职职工工资6990万元,拖欠医药费1340万元。3个矿大量人员下岗,大多数职工长期生活无着落。
第三批破产的是王封矿,该矿因资源枯竭,早些年已转产搞冶金、化工,由于当时投入小,设计粗放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已被地方政府列入强制关停拆迁项目,半数以上职工在家待业。焦煤集团把解决王封矿的问题着力点放在破产上。在省有关部门的协调帮助下,2003年12月,王封矿与平煤两个矿的破产预案经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上报到国务院国资委。2006年12月5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领导小组2006年12月5日[2006]16号文件批准,同意包括焦煤集团王封矿在内的13家企业进入破产程序。
7个煤矿都是在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老矿井,历史遗留问题多,债权债务复杂。为了确保破产重组工作的顺利实施,焦煤集团及早着手,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破产重组过程中,焦煤集团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4个专业组,专门负责有关情况的整理、核对、调查及测算工作,并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第一阶段是政策吹风,1999年年底,第一批3个矿井被列入“1440”工程,焦煤集团就着重宣传政策性破产与经营性破产“质”的区别,着力祛除职工的“破产恐惧症”;第二阶段是渗透式宣传,适时地介绍一些煤矿关闭破产的具体做法,增强职工的心理承受力,同时培训骨干,组织各种类型的培训班,集中学习政策;第三阶段是在破产启动前的政策宣传,把中央11号文件精神及其他一些相关文件的内容编印成宣传手册,发放到破产单位每名干部职工手中,并组织职工学习,逐条解释各项政策规定;第四阶段是在破产过程中,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纵观整个破产重组过程的宣传工作,由于注意了策略、把握了分寸,侧重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对于统一职工思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通过破产改制,国家为这个老国有企业注入破产资金10多亿元;另外,将以前建井的几亿元贷款转为股份;核减近2亿元的呆坏账。2.4万多名职工脱离了企业,一部分提前5年退休,一部分参加改制后的重组;学校、公安转交社会管理;一部分职工领取了相当数额的资金,自己按月续缴养老统筹金,到退休年龄后再办理退休手续,期间自谋生路。
(根据史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