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焦 娇
日前,当记者走进市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范爱军的工作室时,几位家长正围着范爱军咨询问题。
“我的孩子什么道理都懂,也常常制订计划,可为什么就是管不住自己?”
“我女儿写作业时,我在旁边看着还好一点,一会儿不注意,她就走神了,这是什么原因?”
“我儿子数学考了84分,很多题本来会做,就是马虎,怎么都做不对。”
“别着急,我们慢慢分析。”范爱军说,“就比如说空中出现闪电,有的人瞬间会想到一会儿要打雷,有的人觉得一会儿要下雨,有的人会下意识捂耳朵,可为什么不同的人在看到闪电的瞬间会有不同的反应呢?”
“其实,这是因为大脑提取什么,取决于哪种知识更加占据优势,更加兴奋。”范爱军解释,这里所说的优势和兴奋是指学生获得的知识在应用时,是否保证能被优先激活。在更多的情况下,一个有用的知识与另一个或多个有同样功能的知识并存于大脑中,如果一个知识优先被激活了,则其他知识便失去了被激活的机会。
“换句话说,就是常犯同一个错误的孩子,在大脑里前期建立了错误的解题思路A,在斥责中A又被强化,产生优势和兴奋,在解题中A首先跳出来,牢牢地抑制了正确的思路B,因而B无法被顺利提取,孩子也就会出现上述问题了。”范爱军说。
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该怎么办呢?
范爱军给出了两种解决办法。第一种是可以通过专业人员对孩子进行技术训练。在孩子放松的状态下,进入到暗示学习状态中,反复输入正确的新知识,通过不断练习、强化,清晰地建立正确联系,当问题情景来临时,能够自动被提取或优先激活,这样就完成了替换。
第二种方法主要来自家长。应少斥责孩子,让孩子保持一个好心情,发现他朝着好的方面变化,要及时鼓励,以便孩子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马虎实际上是“不熟悉”的代名词,这就需要不断强化知识,并把知识准确放入学习的“仓库”里,多多阅读,积累足够的知识量,就能厚积薄发、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