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焦 娇
在解放区新华街道鸿源社区有这样一个家庭:夫妻恩爱,长年照顾年迈的父亲和智障的妹妹;创办“老人之家”,供邻里老人们休闲娱乐;主动寻找贫困家庭学子,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这家人用点点滴滴的真情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赢得了辖区居民的交口称赞。这个家庭就是闪湘玲、王天顺一家。
近日,记者来到设在闪湘玲家二楼的“老人之家”活动室,只见几十平方米的屋里好生热闹:一些老人拉着京胡、弹着月琴、敲着京鼓,另一些老人在乐器伴奏下很投入地演唱着京剧《玉堂春》《探皇陵》等经典曲目,唱腔绕梁而飞。
“创办‘老人之家’,最初是因为父亲喜欢唱戏,想让他的晚年过得丰富充实。”闪湘玲说,“后来我时常看到老人们坐在路边或者自家门前下棋、打牌,夏天要忍受炎热,冬天又要经受严寒,考虑到自己家里有空闲的房子,就有了筹建‘老人之家’的想法。”
想法确定后,闪湘玲和家人就开始动手整理二楼的房子。她自费购买了棋牌桌、乒乓球桌等,订了许多报刊,还购置了空调。2007年春节过后,“老人之家”正式落成开放。如今“老人之家”成立11年了,慕名而来的老人仍在不断增加。这里已经成了老人们休闲娱乐、交流谈心的温暖之家。
除了关心老年人,闪湘玲把目光又投向了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不能让他们因为家庭困难而上不起学,这会耽误他们一辈子的。”
“刚开始,我想资助一些贫困大学生,却不知道怎么找,当时还费了不少劲。”闪湘玲说。她当时把自己想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想法告诉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又帮她联系了焦作大学的一位老师,在这位老师的帮助下,她找到了焦作大学的10名贫困学生,为他们每人捐赠了1000元。
后来,鸿源社区的干部知道了闪湘玲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事情,就主动与她结合,此后每年都在社区里寻找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10年间,共有约100名贫困大学生受到了资助。因为不图回报,闪湘玲甚至不记得资助过的大学生的名字。
闪湘玲还特别关注社区里的贫困户。她长期坚持资助3个贫困户,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每月为每户贫困家庭送去5公斤鸡蛋、2箱牛奶。
有人问她:“你自己一个月退休工资才2000元,这么做,值吗?”
“我从没想过值不值的问题,自己有能力为别人做点事,为什么要求回报?一个共产党员时刻都应该把为人民服务放在心头,这是我的初心、我的责任。”闪湘玲语气坚定。
开办“老人之家”、资助贫困家庭和贫困大学生,闪湘玲用一颗滚烫的爱心温暖着身边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