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崔新娟、王娟)“作为扶贫政策的受益人,俺知党恩感党恩也要报党恩。俺要把自己得到的益处叠加起来,尽最大能力去帮助别人。这两年俺办种植合作社积累了不少资源,要让乡亲们都用上这些资源。”6月20日,在温县番田镇召开的新一届农村“三委”干部集体谈话会上,南孟村新当选的支部委员、村委委员王丹之激动地表态。
54岁的王丹之为该村脱贫户。2014年,王丹之家陷入困顿,本来就缺少致富技术和门路,为老人看病债台高筑,两个正上大学的孩子花费较高,这个举步维艰的家庭被纳入贫困户。“是党的产业、教育、金融、就业和医保等多项扶贫政策,拓宽了俺家的出路。”仅用一年时间,王丹之依托特色农业种植和网络平台销售甩掉了“穷”帽。他成立了农村种植合作社,借助扶贫政策,成功贷到5万元小额无息贷款,购置农机、承包耕地,以合作社为平台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和销售产业。
“丹之以分享种植技术、销售渠道,为村民介绍务工岗位等方式,带动父老乡亲共同致富。”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忠祥介绍,“今年村‘三委’换届时,群众见他致富不忘众乡亲,一致选举他为支部、村委委员。”
昔日贫困户,今天扶贫人。在温县像王丹之这样脱贫致富后成为扶贫路上排头兵的人还有很多,而这些扶贫政策受益人致富后积极回报社会,叠加发挥“益”动能,以榜样力量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扶贫行为,被温县群众亲切地称为“益+”扶贫模式。(下转四版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