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四川多地暴雨,随之倾泻而下的还有各种与暴雨相关的信息、图片及视频,不少谣言也夹杂在了这暴雨的信息洪流中,由网络扩散而出。其中,在朋友圈传的最猛,并冠以“有图有真相”的,一个是“成都绕城高速双流北被淹没”的图片,另一个是“德阳火车站广场被淹”的图片。但很快,官方辟谣称这是老照片,与这次暴雨无关。
(据《华西都市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谣言常与气象灾害“结伴”。心理专家分析称,这有着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灾害时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更迫切,这个时候,“真话”往往因其用词谨慎或者缺乏刺激性,传播速度较慢;而有些言论,却通过对“真话”的删减、“加量”以及“标题党”,跑得反而更快,再加上灾害面前,人们的判断也往往更感性,很容易成了传谣的“帮凶”。
有人说,即使是谣言,也能起到提醒人们关注暴雨等各种气象灾害的作用,又有什么错?殊不知,过分的关心就是添乱。夸大其词的谣言不仅会造成社会恐慌、增加不必要的社会防灾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压缩了真实信息的“生存空间”——当权威消息公布时,公众或不再相信,或将信将疑。时间一长,“气象灾害谣言”屡屡落空,真实的各种预报预警信息也有可能被公众心中“狼来了”的质疑所误伤。这个时候,气象灾害谣言就会变成“次生灾害”,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
毫无疑问,传播气象灾害谣言是违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传播虚假的或者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灾害性天气信息和气象灾害灾情,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因此,对公众而言,关注气象灾害信息,提高防灾减灾的警惕性是好事,但也应学着对信息发布渠道“去伪存真”,既不当气象灾害谣言的制造者,更不当气象灾害谣言的传播者。
当然,暴雨如注,谣言盛传,很难用一句“谣言止于智者”来苛责传播者。毕竟,身处其间的民众心有不安,有时确实难以在鱼目混珠的信息中辨别真伪。这又从另一个侧面突显了及时、准确、权威发布信息的重要性,回应关切、澄清谣言应该成为防汛救灾的重要内容。
从这个角度讲,气象灾害谣言屡屡跑赢真相,城市管理者也应深刻反思。要看到,在现代城市风险应对系统中,及时的信息公开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灾害或危机中,要么通信设施遭到破坏,让人沦为信息孤岛,要么因真假信息纷飞,扰乱人们的判断,容易滋生谣言,谣言引发的恐慌性情绪与不理性自救措施,则很可能让市民陷入更危险的境地。这个时候,反应及时,以最专业、最大程度的信息公开来应对气象灾害,是政府城市管理的职责所系,也是每一个市民的知情权所系。就此来说,及时澄清暴雨谣言,是职能部门不容规避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媒体和其他民间力量也要形成良性互动,信息共享,这也是城市职能部门能不能打赢谣言阻击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