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一个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兴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常睿平:教育部部长的一席话,语重心长,找准了要害,切中时弊。中学生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而悬梁刺股,考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很多都是混学历,这种局面不利于人才成长。通过完善教学机制,让中学“减负”、大学“增负”,符合教育规律,期待早日实现。
@常少杰1:人才大厦,基础固然很重要,然而前紧后松,也会造成坍塌。教育不可顾此失彼,中学时代课业负担过重,对学生身体和心灵都会造成一定影响;到了大学,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没有压力那就等于断线的“风筝”。这样的本末倒置,错失多少人才!大学阶段,增加压力,对日后成才就业都有益处。
@心雨zyh:要改变这种现状,需改革教育机制,变“严进宽出”为“宽进严出”,中学才能不玩命,大学才能不任性,合理“减负”“增负”,培养栋梁之材。
@梅语馨香:教育部部长的话道出了我国目前学生教育存在的弊端,希望能引起我们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拿出可行计划和措施,确实在增减上下功夫,将我们的学生塑造成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
@露丝独特:对大学生合理“增负”,必须变“严进宽出”为“宽进严出”,提高毕业门槛,敢于对混日子学生动真格儿,让他们切实感到“混”的后果很严重,倒逼他们刻苦用功。
@雄观漫道真如铁:中学时代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需要给学生宽裕的时间、宽松的空间,保持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好奇心,保持探求新现象、新领域的求知欲,因而既要对大学生合理“增负”,又要对中小学生有效“减负”。一增一减、双管齐下,才能把不同阶段的教育打成一片,把素质教育贯彻到底。
@z531312762:快乐大学其实并没有错,关键是如何把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升融入其中,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文凭相匹配,不只是有学历,而是更有能力。
@kellykeron:从“减负”到“增负”,可谓指出了当下教育的弊端,教育是一场马拉松,必须要保持可持续的速度,中学过于发力,大学过于轻松,都不利于成功。
@风开季节:“玩命的中学”与“快乐的大学”,其实是教育的两个极端,前者让学生身心俱疲,后者令学生荒废年华。纠正这个错误,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真正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下期话题】
守时与迟到
守时是一种好的品质,但不少人总会因为各种原因迟到。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3.6%的受访者经常迟到,61.3%的受访者偶尔迟到。74.5%的受访者能忍受别人迟到15分钟以内。58.5%的受访者认为经常性迟到是因为做事无计划,时间管理能力较弱。对经常迟到的人,65.8%的受访者直言信任感会降低。避免迟到,68.4%的受访者建议做事情要有计划、有步骤。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