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4岁的柴战柱,凭着对家乡绞胎瓷的无比热爱,历经风雨和磨难,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焦作市绞胎瓷行业领军人物、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1987年,柴战柱在河南省矿业学院进修学习采矿专业,了解矿物土壤的成分,为以后研究绞胎瓷瓷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凭着对家乡绞胎瓷的无比热爱,他开始了绞胎瓷传统手工技艺行业的苦旅。他来到当阳峪瓷窑旧址,漫山遍野挖寻当年遗留的残片,走家串户购买农家收藏的瓷片。先后到郑州、洛阳、北京等地千方百计购买专业书籍刻苦研读;多次专程到省内外陶瓷厂参观学习,虚心讨教。2000年年底,他筹集了50多万元启动资金,组建了焦作市金谷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门研究绞胎瓷的传统手工技艺,逐渐掌握绞胎瓷羽毛纹、菊花纹、席编纹、类木纹、自然纹等纹理的基本技法。
柴战柱已研发并生产出内容涉及焦作山水、历史人物、经典故事、山水花鸟、风土人情等方面,现代陶艺等方面上百个花色品种,其作品主要分为绞胎陶艺、绞胎美术瓷、绞胎瓷韵画、绞胎瓷雕、绞胎雕塑艺术瓷、绞胎绞釉瓷等八大类。其中,《花器》《硕果》两幅作品2006年被人民美术出版社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美术》课本。2008年绞胎瓷作品《中华龙》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正式典藏;2010年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成为绞胎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企业;2014年,柴战柱的《峪中藏宝》等绞胎瓷作品在河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中分获一等奖、二等奖。
近年来,柴战柱多次赴深圳、山东等地参加由文化部、河南省文化厅组织的全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大力弘扬我市传统陶瓷文化引起强烈反响。
2018年5月,柴战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本报记者 孙 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