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市天府新区视察时,作出“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该市坚定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让抬头望蓝天、俯身见碧水、推窗是绿景的绿色生态生活成为成都标志。
新一轮成都生态建设,秉持“生态投资是政府最优质资产”的理念,将龙泉山提升为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的“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和国际化的城市会客厅”,并构建全国最长的绿道系统——天府绿道,形成“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建设网络化、多中心、生态型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动能。
5月11日,全国首个公园城市研究院——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在成都成立。该院会聚国内外相关专家团队,深入研究公园城市理念,助推该市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同时,该市还公布了《成都市100个公园概念设计方案全球征集公园名录》。这些公园分布在该市全域,其中既有大型的公园,如占地25.05万亩、位于温江区的北林生态公园,占地23.82万亩、位于都江堰市的天府源水利文化公园,占地1.5万亩、位于新津县的梨花溪森林公园等,也有100亩以下的小型公园……
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成都人正以披荆斩棘的决心和魄力,推动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胜景,让市民在公园城市中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
公园城市,
有效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山水溪岭、城镇村寨、寺观祠庙、亭堂楼馆、井池园宅、桥梁津渡、石洞峡岭……在曾被清乾隆列为“四美”之一的艺术珍品《蜀川胜概图》画卷中,蜀江两岸景致一一呈现。写意处气势恢宏,写实处惟妙惟肖。
细观这幅传世之作,仍会为其中描绘的蜀地之景所倾倒。而这样的胜景,在不久的将来,会因天府绿道的“编织”,勾勒,描绘,构筑,重现。
天府绿道,是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一项重要工程。按照规划,将于2035年建成的天府绿道总长1.69万公里,是目前全国规划最长的绿道系统。建成后,天府绿道将覆盖1.4万平方公里的成都全域,串联起成都境内的生态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将整个成都变为一座巨大的“公园”。
不仅如此,天府绿道还具备了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游览、城乡统筹、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农业景观、应急避难八大功能。除了绿道外,还规划设计了4级配套服务体系,也就是四级驿站,包含了16个特色小镇形态的一级驿站、30个特色园形态的二级驿站、170个林盘院落形态的三级驿站、若干亭台楼阁形态的四级驿站。
记者在天府新区鹿溪河生态区采访,一个美轮美奂的湿地公园令人神往。整个公园内部呈现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依次突出森林、自然、城市等主题,并有机融入当地特色历史文化。
鹿溪河生态区是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项目之一。据了解,成都将在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102座城市公园,并因地制宜建设3000平方米以下的小游园,见缝插绿设置微绿地。在成都这个正在建设的公园城市中,面积最大的公园要数总面积约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这也是目前全球规划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全面建成以后,将承担生态保育、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展示、对外交往等功能,对城市的生态、生产、生活产生明显影响。森林覆盖率将达70%,成都市人均将增加10平方米净森林,将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城市休闲服务,有效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景观设计,
把乡村建设成美丽公园
潺潺的河水,青青的草地,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和绵绵的蛙声,川西林盘竹子掩映下的青杠树村是记者见过最美的乡村之一。“我们村从一个相对贫困村变为今天的样子,全靠抓住‘全域旅游’的机遇,科学规划了一个个公园,并完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我们村。”该村党支部书记韩忠告诉记者。
青杠树村发生的变化,其实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曾强调:“公园城市既包括城市,也包括农村,要用景观设计的理念,把乡村规划建设成一座座美丽的公园;要用天府绿道慢行系统把城市与乡村连通,把景区、农田、乡村串起,充分展现公园城市的美丽和宜居。”
以项目为依托,推进全域景观化景区化,是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农村部分的着力方向之一。通过实施全域乡村规划提升、特色镇(街区)建设、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大地景观再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将实现成都百镇千村的景观化景区化。
以百镇千村为骨架,用天府绿道将城市与乡村相连。在重要产业功能区、轨道交通枢纽、重要交通功能节点、有基础的建制镇等地方,成都将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特色镇,并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为主要内容,协同推进1000个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区,采取“特色镇(街区)+林盘+农业园区”“特色镇(街区)+林盘+景区”“特色镇(街区)+林盘+产业园”等模式,打造一批乡村田园综合体,在川西坝子逐步呈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在公园城市农村部分的建设中,特别注重探索在项目建设中注入农商文旅。
按照“农业+旅游”的思路,成都将打造都江堰精华灌区休闲旅游区和龙门山、邛崃山系山地旅游区,建设风貌特色化、功能现代化、服务标准化的200个特色主题民宿和100个特色文化酒店,打造100个AA级林盘景区、30个AAA级特色镇(街区)、10个AAAA级天府古镇,塑造“中国川西林盘聚落”“天府古镇文化”“成都平原四季田园风光”等旅游特色品牌。
健康生活,
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一个公园要好,肯定不能只是单纯好看,里面的水、土、空气也得好才行,人在里面,要感到舒服,身体也会更健康。公园城市也是同理。”成都市林业园林局绿化处处长吴江说。该市持续实施“三治一增”,即铁腕治霾、科学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绿,成都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正在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在铁腕治霾过程中,成都出台“治霾十条”,全面清理整治“小散乱污”企业;实施城市扬尘综合治理,推行绿色施工;强化露天焚烧常态化管控,中心城区烧烤店实施“炭改电”……多项措施的实施,让成都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数据显示,2017年,成都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了103天,为5年来最好水平。
2018年及“十三五”期间,成都还将分阶段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通过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等先进手段,逐步实现大气污染治理从“科学防控”加快过渡到“精准管控”,增强成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后劲,为完成2020年空气质量目标任务、确保2030年前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打下坚实基础。
在公园城市的建设中,“水生态”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保障。为此,成都特别提出“治水十条”,努力打造“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在雨污分流全覆盖、整治296段黑臭水体、打造海绵城市等强力措施下,目前成都市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356万吨/日。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已全面完成。
此外,成都也不遗余力推出“治堵十条”,科学梳理交通,同时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棚改旧改项目、背街小巷整治和历史文化街区打造等工程,加快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宜居的生活环境,让市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锦江近西烟水绿”“水绿天青不起尘”。在高标准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中,成都将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坚守天府文化的历史本底,努力塑造“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城市形态,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胜景。
成都市委以“生态投资是政府最优质资产”的理念,在青山绿水间创造美好生活,让绿色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和最持久的优势。他们高标准推进天府绿道建设,高规格规划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实施中心城区增量提质专项行动,严守生态红线,有效管护资源,持续提升城市绿化品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打造了城市生态名片。
当前,我市生态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如何提升级别、提高档次,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最持久的优势,以全域绿色发展的大局观构建焦作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