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不仅是一种食品,还是传承上千年的民间艺术品,它表现了淳朴善良的农家妇女们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花馍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在旧时的农村,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都会用到各种各样、不同用途的花馍,堪称我国民间艺术的奇葩。2008年,花馍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古怀庆府地区,会做花馍的人被称为“巧儿”。近日,记者在博爱县采访时,邂逅了一位“巧儿”,她就是“花馍女孩”孙倩文。
今年19岁的孙倩文,是博爱县鸿昌街道麻庄村人,其父亲孙海军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面塑艺人,受父亲耳濡目染影响,她自幼就对面塑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初中毕业后,孙倩文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不上高中,专心学习捏面人。她的这个决定虽然遭到全家人一致反对,但父母最终还是尊重了她的选择,并建议她外出拜师,学习在当地濒临失传的花馍制作技艺。
几年来,孙倩文先后多次到焦作、郑州和山东等地拜师学艺,学习不同流派的面塑及花馍制作技艺,并最终熟练掌握了各种“做花馍”手艺。今年4月份,她又专程赴山东栖霞,拜“胶东花饽饽习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贾雨萍为师,学习胶东花馍制作技艺。
如今,孙倩文“做花馍”的手法已十分娴熟,一个普通的面团在她手中,眨眼间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花”“果”“草”“虫”“鱼”“鸟”“禽”“兽”。她不但能够制作出几十种花馍,还积极推广花馍制作技艺,承担了焦作市幸福街小学、沁阳市实验小学、沁阳市商隐小学、博爱县实验学校4家小学和40多家幼儿园的花馍手工课教学,跟她学做花馍的孩子达5000多人。
孙倩文有这样一个心愿,那就是“把花馍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学会做花馍。”
7月12日,记者采访了“花馍女孩”孙倩文,目睹了她制作“吉祥如意”花馍的过程,现将拍摄的部分影像奉献给读者,希望大家能从中唤起久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