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觉新闻 上一版3
“花馍女孩”孙倩文
党旗凝聚使命感
倾力打造焦作东部新城
夺冠之路拼搏出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 年7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花馍女孩”孙倩文
本报记者 杨 帆 摄影报道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为蒸熟的“吉祥如意”花馍着色。
  “麒麟送子”花馍。
  “金玉满堂”花馍。
  “凤穿牡丹”花馍。
  “喜鹊登梅”花馍。
  将剪好的面皮碾成花瓣造型。
  为做成的“牡丹花”压制花瓣纹路。
  制作“凤凰”。
  制作完成的“吉祥如意”花馍。
 
   

  花馍不仅是一种食品,还是传承上千年的民间艺术品,它表现了淳朴善良的农家妇女们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花馍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在旧时的农村,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都会用到各种各样、不同用途的花馍,堪称我国民间艺术的奇葩。2008年,花馍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古怀庆府地区,会做花馍的人被称为“巧儿”。近日,记者在博爱县采访时,邂逅了一位“巧儿”,她就是“花馍女孩”孙倩文。

  今年19岁的孙倩文,是博爱县鸿昌街道麻庄村人,其父亲孙海军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面塑艺人,受父亲耳濡目染影响,她自幼就对面塑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初中毕业后,孙倩文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不上高中,专心学习捏面人。她的这个决定虽然遭到全家人一致反对,但父母最终还是尊重了她的选择,并建议她外出拜师,学习在当地濒临失传的花馍制作技艺。

  几年来,孙倩文先后多次到焦作、郑州和山东等地拜师学艺,学习不同流派的面塑及花馍制作技艺,并最终熟练掌握了各种“做花馍”手艺。今年4月份,她又专程赴山东栖霞,拜“胶东花饽饽习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贾雨萍为师,学习胶东花馍制作技艺。

  如今,孙倩文“做花馍”的手法已十分娴熟,一个普通的面团在她手中,眨眼间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花”“果”“草”“虫”“鱼”“鸟”“禽”“兽”。她不但能够制作出几十种花馍,还积极推广花馍制作技艺,承担了焦作市幸福街小学、沁阳市实验小学、沁阳市商隐小学、博爱县实验学校4家小学和40多家幼儿园的花馍手工课教学,跟她学做花馍的孩子达5000多人。

  孙倩文有这样一个心愿,那就是“把花馍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学会做花馍。”

  7月12日,记者采访了“花馍女孩”孙倩文,目睹了她制作“吉祥如意”花馍的过程,现将拍摄的部分影像奉献给读者,希望大家能从中唤起久远的记忆……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