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大事件。几十年来,尽管我在上百篇文章和十几部著作的前言后记中,尽情讴歌这波澜壮阔、令人荡气回肠的难忘岁月。如今我仍然心潮逐浪高,禁不住倾注于笔端。
1978年为改革开放的元年,它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重要标志。那时的我,是一个正值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弱冠”青年。当从广播里听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大新闻时,我在农村大队主办的黑板报上写下20厘米长的仿宋字通栏标题: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板面主要内容摘录了《人民日报》发表的公报,这是一次令我终生不能忘怀的永恒记忆。凭我对政治课的偏好和积淀的政治素养,感觉到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转折信号。由于对高考认识的模糊,我错失了当年七月应该参加的考试机会。春节期间,我高中时的四位同学,他们是同一个村子且当年金榜题名,利用假期,骑着自行车专程到十几里远的安乐寨村看我。当时我还真不知大学是什么样子。听他们介绍了大学校园里的缤纷生活及复读需要注意的事项,他们给我打气加油,鼓励我下年参加高考。经过我的发奋努力,最后终于天遂人愿。
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成为我实现人生梦想的新起点。进入大学后,我们这些相同经历的人倍感机遇的难得和时间的宝贵。“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成为我们大家共同的座右铭。百废待兴之时,学校的教学科研、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师资配备、后勤服务等还不太规范。记得不少老师发的讲义都是手工刻制的油印版本,也有部分教材选用的是全国高校中有声望的教授主编的。老师把中文系不同年级开设的课程需要配合阅读的书目,印发给同学们参考。
恢复高考的意义远超教育本身,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也成为改革开放这一前所未有的大目标的历史起点和心声。它与真理标准大讨论、全国科学大会一起构成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三大里程碑标志。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改变了中国,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创造了美好未来。
我毕业分配到单位第一次被委以重任,便是安排我给上级领导起草一个讲话稿,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我参考了有关资料,紧密联系实际,精心作了准备,结果一炮打响,领导比较满意,给同事留下了“能写材料”的好印象。
一年多的时间,我就被选调到市委办公室、宣传部工作。33岁那年,我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搜集撰写了《司马懿与司马故里》一书,1990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人民日报》等报纸作了报道和评介。书法大家沈鹏题写书名,时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文章大家王梦奎拨冗作序,称之为“关于司马懿和司马故里的专门著作,这还是第一本。‘国内首创’,其功自不可没”。199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二部书稿《学部小札》,由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翟泰丰题签,王梦奎先生在百忙中又为拙著作序鼓励。从此,我的写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当时一家三代五口人住在低矮的不到25平方米的平房里,房屋潮湿简陋,没有空调和暖气。可写作的乐趣战胜了一切,每天给自己定下必须完成的字数。常常利用晚上家人都休息的时间,面对孤灯,艰辛耕耘。家里家外,借用一位名人的话就是“人家早睡我晚睡,人家晚起我早起”来鞭策、勉励自己。
1999年3月,我参加全市副县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市委宣传部7个人入围,我名列其中,年龄当属最大,也为宣传部增添了光彩。2002年秋季和2011年春季,受河南省委组织部调训,分别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河南省第四期县处级干部培训”和在省委党校举办的“河南省省辖市县处级干部培训”。经过三个多月的系统学习,对扩大眼界、更新知识、提升素养、增强本领都有莫大的好处。如在华东师范大学圆满完成培训之外,晚上我把别人喝酒、打麻将、唱歌等娱乐时间,用到去复旦大学、上海高校听报告或讲座。在上海的那段学习生活,我写过一首小诗《申城感怀》抒发了我的胸臆:“玉兰轻拂送秋风/中原诸君聚申城/珍机惜遇换理念/岂敢怠惰虚此行/心存巍巍报国志/胸怀殷殷济民情/且把今日当明日/皓首相忆慰余生。”
50岁时,我又参加了中央党校研究生考试并被录取。在中央党校礼堂开学典礼那天,看到在座的大都是30岁左右的青年与我孩子的年龄相近时,心里百感交集,五味杂陈。我作为地方党校的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年龄虽非最大,也在前位。估计这些综合因素学校考虑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70多名学员中,我被任命为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班党支部书记。
在从北京返回的列车上,用手机备忘录记下了我的感想:“初秋天气朗/学子充电忙/四面八方汇/京华聚一堂/职务有高低/年龄分少长/中共高学府/行管增修养/园丁苦耕耘/弟子负众望/三载同一窗/教学共相长/吾今逾半百/心追深而广/时变势也移/坐享空亦枉/自愧识有限/想笃方无量/万事凭勤奋/无志空一趟/廿一逢盛世/国兴民安康/扬鞭自奋蹄/谦恭莫张扬/居安常思危/忧患未敢忘/但等麦梢黄/煮酒咏流觞。”这是我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2008年和单位几个比我小七八岁的同事,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教授职称答辩。我走进考场,毕恭毕敬地给主考官鞠个躬,表示敬意。他们看到我年过半百还下此功夫,不约而同地站起来,示意我坐下。说真的,那时心里的酸甜苦辣霎时涌来,我强抑自己,辛酸的眼泪才被控制住。不过,天道酬勤,上天对我还是偏爱有加。我的追求和进步,也得到了组织的充分认可和周围人的广泛赞誉。2012年8月,我还报名参加了河南省直副厅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取得了超过分数线的成绩,省公选办给予了充分肯定。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别在业余。我加上一句,业余还在坚持。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大学毕业至今,我丝毫不敢放松学习和对知识的渴求。时刻记着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良训,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除去挤时间学习外,每天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报纸和“新闻联播”必看,这些习惯几十年都在坚持。
我40年的工作历程,大多从事党的理论宣传、理论研究和理论教育这些舞文弄墨的工作。翻开我著的《学步小札》一书的开篇之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攀登》,是我1979年的心理写照。
2004年我主持完成的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两大顽症的制度建设研究》,我把自中国共产党建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错误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分析、研究和思考,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该文摘要发表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发1.2万多字,在全国学术界激起了不小的反响。
我用逆向思维的研究方法,针对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和谐问题,申报立项省级课题《影响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研究成果在《郑州大学学报》发表后,《新华文摘》摘要转发。主持完成中央党校重点调研课题《改革开放与进一步解放思想》《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课题》在国内学术界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再如,我在2012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党建研究十题》一书,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孙庆聚教授为该书作序。中央党校一级教授韩庆祥在《人民日报》理论版撰文予以高度评价。《光明日报》等30多家主流媒体或评介或转发,河南省委组织部经层层推荐,该书参加了全国优秀党建教材评选,获得全省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特别值得欣慰的是,为了配合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党员干部提供学习参考材料,有幸受河南人民出版社之约请,同时出于一个多年从事党的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促使我利用工余时间,把我20多年相关专题研究成果,筛选整理一部分,加之撰写的有关文章,应时出版了《群众路线纵横谈》一书。又承著名理论家、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作序,并在《人民日报》撰写了书评,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反响。在河南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荣获全省唯一独著的理论通俗读物奖。经过严格评选,入选河南省农家书屋、河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并五次再版。业内人士称,这在政治类图书出版不太景气的形势下,很是难能可贵。
耕耘一分,收获一分。2015年、2016年,外文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的《文心三卷》《焦作探路》两本书的四个副标题,或许能够代表我的心路历程。即为:甘苦自知——在岁月的年轮中奋斗;领袖情怀——在历史的隧道里寻思;学林管见——在理论的殿堂内求索;焦作探路——在改革的大道上前行。前年,河南人民出版社约请出版了《杨家卿文集》(1~7卷),编选了近40个春秋的理论文章、专著和散文随笔,既是我对改革开放以来成就的简要梳理和回顾,也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微薄献礼,又是我人生60年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总结。去年伊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二级教授相继颁证发文。此乃当下国内文科类很高的荣誉及待遇。喜极万端感慨,遂赋小诗:“年初忽闻双喜临/多少情怀涌寸心/墨汗挥洒终未悔/志远会当报佳音。”2017年5月25日,是我值得纪念的日子。我所在单位30余名同事为我卸任话别,感其情,记其语,念其人。时短言深,情笃意切,刻骨不忘。特赋诗以志:“仲夏北国飘麦香/满座高朋话衷肠/多少感悟凝数语/不尽情怀胸腑装/岁月悠悠如隙过/人生漫漫似沧桑/诸君良言铭心彻/吾愿甲子续华章。”
现在,我们高兴地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轮已经启航。站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时刻告诫自己,还需有“夕阳无限好”的境界和“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继续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势头,思想不停,笔耕不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