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成都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坚定不移推进“五个转变”,加快构建“五大体系”,全面实施“五大行动”,着力实现“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努力走出一条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符合特大城市治理规律的社区发展治理新路子。
本报记者 郭树勋
去年9月2日,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召开,宣布成立成都市委社区治理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该市市委组织部长兼任。在市委专门设立一个负责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改革工作的职能部门,这在全国是首创,标志着该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踏上新征程。
党建统领,推进社区治理改革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和基础,也是社会治理的根本难题。以前,社区治理工作职能分散在40多个部门,社区治理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如同‘九龙治水’。如今,成都组建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综合统筹各个部门和各类资源,专门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致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该市市委社区治理委员会发展处负责人蓝晞表示,市委社区治理委员会成立以来,发挥牵头揽总作用,切实履行统筹指导、资源整合、协调推进、督促落实的职能,力争推动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目标早日实现。
该市在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中创新领导体制,健全工作机构,大力推动社区发展治理领导体制创新。早在去年9月底,成都22个县(市)区均已完成机构组建,并逐步配齐人员、充实工作力量。同时,成立了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在市委社区治理委员会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协调各方力量、部署重大事项、推进重大改革的作用。
坚定不移推进社区治理的“五个转变”,即转理念、转职能、转方式、转机制、转形态。如剥离乡镇(街道)招商引资职能,构建共建共享机制,让服务效能最大化。
大力构建“一核五体系”。一核为党建统领。“五大体系”为突出区域化,构建科学的组织动员体系;突出规范化,构建法治的管理运行体系;突出精细化,构建精准的引领服务体系;突出多元化,构建专业的人才支撑体系;突出制度化,构建严格的权责约束体系。
大力实施老城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社区服务提升、平安社区创建“五大行动”。成都市委社区治理委员会及时制订“五大行动”三年计划,会同相关市级部门大力推进、指导、督促县(市)区加快“五大行动”的实施,落实责任到乡镇(街道)。
为完善政策体系,该市强化顶层设计。成都市委社区治理委员会牵头拟定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围绕突出问题和工作短板,研究构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1+6+N”政策体系,成都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工商局、市房管局等单位迅速行动,专班推进。2017年,该市共改造棚户区22530户、城中村7427户、老旧院落920个,整治背街小巷1339条,打造特色街区(小镇)131个,完成“两拆一增”150处,21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全力推进,社区月月有变化
“让数据跑起来,抱怨降下来”,该市成华区实施“大联动、微治理”的经验成为四川省推广的社区治理经验之一。该区充分利用互联网整合资源,以“横向信息资源整合、纵向各级联动联勤”为路径,以“在服务中治理、在治理中服务”为抓手,在原有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起以信息化为引领的基层服务治理“大联动、微治理”体系,探索构建“智慧治理”新模式,为创新社会治理和服务积累了成功经验。
“大联动、微治理”体系是成都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提升城乡社区生活品质的一个缩影。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大会明确提出,用3~5年时间,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同治理、共促发展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努力建设舒心美好、安居乐业、绿色生态、蜀风雅韵、良序善治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为此,每月一场现场推进会有序推进。成都市委社区治理委员会充分发挥顶层设计、资源整合、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督导落实五大职能,力抓县(市)区、乡镇(街道)主责,集中开展攻坚会战,严格实施目标考核,坚持“每月一观摩,看新不看旧,一月一评比,分区域通报到乡镇(街道)”,推动成都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细落实。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委社区治理委员会及时制订“五大行动”三年计划,会同相关市级部门大力推进,指导督促县(市)区加快实施,责任落实到乡镇(街道)。分专题召开多次现场推进会,开展专项督导,学习示范、掌握进展、传导压力、反馈问题,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态势。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制订“一核五体系”三年计划,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
与此同时,加强资源整合,增强服务效率。探索成都市投入城乡社区相关资金统筹使用机制,研究拟定了《关于创新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经费保障激励机制推进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建设的意见》。探索启动市民云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整合各类政务APP和信息平台服务资源,推动实现市民服务“一号通”。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统筹机制,培育志愿服务联合会、志愿服务中心等枢纽型社会组织,着力集成信息平台系统,促进资源整合、信息互通。推动社区服务改革,促进窗口综合服务和阵地多方共享。2017年12月,该市受邀参加民政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社区治理创新现场会,作为唯一省会城市作交流发言。该市武侯区、温江区、郫都区分别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和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金牛区社区发展治理“百千万工程”获评全国“2017民生示范工程”。
以人为本,治理成果群众共享
社区发展治理成效到底如何,人民群众是最权威的阅卷人。“对老百姓来说,‘和谐宜居’就是最直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蓝晞表示。
新都区启动老旧院落改造,赢得老百姓的口碑。截至2017年年底,全区共改造老旧院落307个,同时制定了老旧院落的硬件设施改造标准,建立健全院落业主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并制定相应管理规约。在这项工作中,该区严格按照“建立组织、制定规约,书面申请、组织比选,调查设计、方案审定,逐院实施、验收移交”四个步骤进行施工,使每个院落整治后基本实现了“硬件设施有提升、管理机制能健全、维护资金能明确”,最终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与此同时,该区爱卫办还积极指导城区院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建立自治小组,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基础作用和平台功能。同时,依靠社区居委会,开展治理和管理工作,实行院落长负责制,组建保洁治安队伍,确保院落环境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在青白江区,经过供水、供电、供气和物业配套“三供一业”改造,现在的川化生活区不仅硬件环境天翻地覆,更有社区“软件”提档升级,社区治理也实现了由“弃管”到“齐管”的转变。所在的大弯街道化工路、怡湖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推行“去行政化”改造,开办了妇女儿童之家、日间照料中心、志愿者服务站、法律服务站等社团组织,培育了磐石先锋志愿者等组织,化工路社区还对空巢老人实行网格化服务,每个月的19日都要举办一次老人集体生日会。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该市正努力把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不断向前推进,让市民有感受,让城市有变化,为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提供坚实基础。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成都市委社区治理委员会将继续充分发挥顶层设计、资源整合、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督导落实五大职能,着力实现基层治理进一步巩固,城乡社会发展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居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居民文明素养进一步提升,努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记者感言
面对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成都市科学把握方向,创新一系列社区治理新经验、新做法,不断夯实和谐宜居生活城市的底色,努力让“生活城市”享誉世界、别样精彩。
我市在城乡社区治理方面也有许多经验和探索,面对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统揽、以政府治理为主导、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新型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着力提升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法制化、科学化、精细化和组织化水平,让“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