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不仅是人类智慧的传承,更是人类个体由愚昧走向文明的重要载体。回忆我的读书经历,既有艰辛、坎坷、迷茫与无助,更有快乐、充实、坚韧与发奋。将各种读书的心理、感受历程交织融合在一起,就是一部有声有色的“读书交响曲”。
仔细回想起来,我的读书生涯应该起源于懵懂的孩提时代。那时正值“文革”末期,一切文化元素被荡涤殆尽,包括书籍。在这样一个类似“文化沙漠”的时代背景下,加之我出生在偏僻的农村,家庭贫寒,吃饭穿衣都成问题,但不知怎么,我竟凭着对书籍的喜爱,用至今我也想不明白的办法,不知从哪里弄来了很多珍贵的“小人书”,得以如饥似渴地“研读”。之所以要“研读”,能“研读”,是因为当时可供阅读的书籍实在太少了,想看书,就只能拿着那仅有的几本书反复地看。这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自觉。以至于有些“小人书”实在不想看了,就收集起来,拿着到邻村一个叫秦文江的和我有同样“遭遇”的同龄人那里,交换着看。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看过的、总数在一百本上下的“小人书”的名字,有《鸡毛信》《刘胡兰》《地道战》《龙江颂》《青松岭》《奇袭》等,甚至连不少“小人书”的封面以及当时用来装“小人书”的小木箱的样子,我现在闭上眼睛都能清晰地回忆起来。这一时期大概持续了五年,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才陆续终止了对“小人书”的钟爱。“小人书”不仅陪伴我度过了漫漫的孤寂长夜,为我清贫的童年生活增添了快乐和幸福,同时也培养了我受用终身的文学情怀,更潜移默化地锻造了我忠诚、担当、正直、勇敢、坚强、负责的性格品质,我身上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现实主义等精神,也主要来源于这些充满正能量的“小人书”的滋养。可以说,“小人书”奠定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底蕴。
从上小学开始,慢慢地以文化课书本代替了“小人书”。当时的课本只有《语文》《算数》两种。也许是受“小人书”的影响,我对语文课情有独钟,到现在还能准确地记起当年的一篇课文的内容:“风呼呼,雨哗哗,伸手不见五指,抬头不见月牙。游击队叔叔机智又胆大,泥里滚,草里爬,嚓嚓嚓,鬼子脑袋搬了家。”因为“小人书”奠定了我的文学素养基础,以至于到初中时,我敢在作文课上与同学们打赌:作文你写两页,我能写四页;你写四页,我就能写八页。记得最多的一次打赌,我竟写了二十多页。现在想想,这是哪里来的勇气与“才华”呀!大概在上初三的时候,我的作文开始在课堂上被老师当范文评讲,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现在回忆起来,整个小学、初中阶段,因为时代、社会、家庭等原因,特别是在当时的农村,基本处于物质与精神双“饥荒”状态,能吃的、用的东西少,能得到的用于阅读的图书更少。记得当时不知道在哪里捡到了一本没有封面与封底、还被水浸渍过破旧的不知名字的书籍,拿来如饥似渴地阅读,里面有一篇《寒号鸟的故事》,有这样几句话记忆颇深:“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现在想想,改革开放前,生产力低下,闭关锁国,全体国民的物质、精神生活都是相对贫乏的,随之带来的生活困顿和精神饥渴可想而知。但即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因为我钟情于图书,有了精神寄托,倒并没有感觉到当时的生活有多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读书给我童年带来了简单的快乐与生涩的荣耀,给我平淡、艰苦的生活带来了些许亮色。有限的图书及充满正能量的内容,一直扶持着我幼小的心灵健康成长。
因为读书努力,初中毕业后,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幸运地考上县第一高中。这在当时闭塞的农村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一直严肃的父亲也以我为荣,破天荒地带我荣耀地走亲串户,亲自把我送到学校。整个高中阶段,因为高考的压力,此时读书,带有更多的目的性、功利性,整体感觉是累和辛苦。我又是一个“死读书”的人,读起书来“坐折板凳”,整天除了吃饭、睡觉、洗衣等活动,其余时间都在教室里读书学习。因为读的是文科,在理解的基础上,必须下死功夫背。所以在当时,对历史、地理、政治等课文内容,只要一闭上眼,哪一章、哪一节讲的啥,都有哪些图标,如看电影一样,所有内容都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正是靠着这种“笨鸟先飞”“水滴石穿”“铁杵磨针”“见缝插针”的精神和意志,三年后,我顺利地被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
升入大学后,攻读了自己喜爱也是擅长的中文专业,可以说是如虎添翼。除了认真阅读专业规定的各类图书外,我还结合个人兴趣,报考了函授“新闻与采编学”专业。大学四年,发生了几件对我印象很深的与读书有关的事情。第一件事是在学习古代文学课程时,让每个学生写一篇有关《诗经》内容赏析的文章。我就写了《诗经·国风·虻》的赏析,也叫文艺评论的文章,不料想却得到谭兴戎老师的赞赏,被张贴在墙报上。第二件事是因为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加之受“小人书”培养的文学情节的影响,大学期间开始在《河南师大报》上发表文学作品。第三件事是文学作品获奖。应该是在1988年,我参加了全国性的文学作品征文比赛活动,参赛作品《吃哇》获优秀奖。这是我第一次参赛也是第一次获奖,印象非常深刻。第四件事是大学期间精读了两本至今对我影响很大的书。一本是《文艺心理学》,另一本是《地域文化学》。前一本书指导着我对文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把握和赏析,后一本书指导着我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甄别和认识。整体讲,大学四年是我整个读书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读自己想读,想自己所想,在图书的海洋里天马行空,因而也是读书收获最大的时期。大学四年也使我良好的读书习惯得以发扬光大。记忆最深的是,《文艺心理学》这本书看完后,我写下了许多心得、读书笔记。
参加工作近30年来,读书早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生存状态。现在,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工作外,其他时间基本都在阅读中度过。阅读不仅滋润着我的生活,指导着我的工作,更把我的思想、精神境界带到一个我期冀的理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