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7年,佛山地区生产总值9549.6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6位,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1%,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佛山经济转型的关键有三:把加快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提高实体经济供给体系质量,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增加有效供给上下功夫;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集群作为抢占实体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完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新兴产业集群;把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常态,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促进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应用与融合。
“佛山转型”造就了令人称道的“一桶水”和“一堆土”效应。海天酱油,用2元钱的“水”,能创造2000万元的产值;蒙娜丽莎品牌陶瓷,用50元钱的陶土,通过加入艺术元素和科技含量,能实现5万元到50万元的增值。传统产业改造的出路,就是创造出技术含量、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形势所迫,是问题倒逼的必然选择。改革攻坚,这个坎必须跨过去。
弄潮儿向涛头立,领改革发展风气之先的佛山,打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战,既是时代之呼唤,也是佛山自身发展的内在之需。立足自身实际,针对自身短板,佛山早在2016年5月就率先制订出台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工作方案,以改革重塑长期经济增长动力,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活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提质。“中国制造”的出路就是由低品质、低附加值转向高品质、高附加值,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城市之一,“佛山制造”树立起引领世界制造潮流的雄心壮志。
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佛山开启了一条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蝶变之路。
紧抓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的历史机遇,佛山促进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的生产、应用与推广,抢占智能制造技术制高点,打造万亿元规模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当之无愧的产业脊梁。
智能制造成为佛山最强劲的一股经济新动能,智能化无人工厂、3D打印、云制造、柔性制造、物联网、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技术蔚然成风。不少原先做纺织、家电、瓷砖、灯具、不锈钢生意的传统轻工企业,纷纷跨界从事智能制造装备与解决方案的研发与销售。“买机器的”发展成为“卖机器的”,成为佛山打造珠西万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新生力量。
佛山,这座以民营经济为主的“草根城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潮中,成了“中国制造”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先锋。美的集团收购全球机器人行业巨头德国库卡集团,引起世界瞩目;伊之密公司在美国、日本也先后发起并购;东方精工公司则收购了意大利Fosber公司的股权。通过不断向海外延伸、整合产业资源的触角,“佛山制造”加快迈向国际分工体系的中高端。
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一直紧紧围绕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制造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提高制造业产品的供给能力,以适应市场竞争和消费升级趋势。
打造“中国制造”的最高品质
许多中国经济的研究者、观察者,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视为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佛山这座中国普通地级市能够创造发展奇迹的基因密码。在这一场供给侧结构性大变革中,也正是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凝聚起这座城市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砥砺前行的强大共识和磅礴力量。
佛山这座既不是特区也不是省会、既没有太多资源禀赋也没有特殊优惠政策的城市,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和城市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拥有一大批低调务实、创新有为、开拓进取的优秀企业家。
佛山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正是一大批民营企业家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他们长期活跃于市场竞争的第一线,能够自主决策,有灵活的管理智慧,更有强烈的变革欲望,不待扬鞭自奋蹄。
总部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的世界500强企业、白色家电巨头美的集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1968年一个集资5000元创业的乡镇企业,到成为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上市跨国企业集团,且跻身世界500强行列,在过去近半个世纪里,美的集团创造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奇迹。自2011年起,美的集团一改过去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以壮士断腕、脱胎换骨的魄力推进“减量提质”,与国家大力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不谋而合,使美的集团成为全国企业中率先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取得突出成效的标杆和典范。
实体经济为城市发展强筋壮骨
佛山人长期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对其有着非同寻常的透彻理解:经济发展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的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如果产能过剩、库存高企、杠杆偏高、成本过高、短板突出等问题不解决,而只刺激需求,那么,经济发展将不可持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出现的短期阵痛是任何城市都必须承受的,绝不能因此而止步不前。
“国人出国买马桶盖”的现象曾经引发大家对“中国制造”的深刻反思,“‘佛山制造’,当以品质为生命”这一理念在反思与实践中逐渐深入人心,“以质取胜、技术标准、品牌带动”三大战略成为一座城市的自觉与共识。政企携手共同推动产业集群标准联盟建设,制定实施高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高端联盟标准,如今“佛山制造”正努力对标世界先进,打造成为“中国制造”的最高品质。
无处不在的“佛山制造”彰显了一座城市的雄心,在改革发展中砥砺前行的佛山人也足以有这样的信心与底气——
在浩瀚的太空中,在神舟六号、天宫一号、嫦娥三号等国家级航天项目上,人们都可以看到来自佛山通宝精密公司的“双金属”产品;
在广袤的海洋上,产自佛山的肯富来原油泵战胜外国对手,让中海油作业平台用上了国货;
在辽远的南极洲,佛山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大型船用柴油机电控共轨单元项目产品,同样替代了进口产品,装载在“雪龙号”上……
无论对于一座城市,还是一个国家而言,大力发展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才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读懂了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线那些栉风沐雨、摸爬滚打的故事,我们也就读懂了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