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天的优势,跑不过明天的趋势。依势而为,博爱,这个总面积435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的中原小县,依托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闯出了“大名堂”:四年间,农村电商落地开花,新业态不断涌现,这个“县长喊出来”的电商强县,因“互联网+”迸发出澎湃的活力。特色产业带动,以“力”扶智扶贫,博爱县探索出一条电商扶贫新路径,由“互联网+”而引发的深刻革命,正在悄悄改变着小城百姓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2015年以来,博爱县全面提升农村电商发展的政治站位,突出电商扶贫有效抓手,坚持精准方略,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电商扶贫体系、方法和机制,打造了“163”博爱电商扶贫模式(1即一套电商扶贫生态体系,6即电商扶贫六种工作方法,3即电商扶贫三种工作机制),直接和间接带动全县60%以上的贫困人口持续增收。2017年,博爱县脱贫攻坚工作受到省委表彰,电商扶贫模式受到充分肯定。
站位:构建电商扶贫生态体系
经过实践,博爱县初步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电商扶贫生态体系。
坚持以综合服务为基础。围绕为农村贫困人口服务、为积极参与电商扶贫的各类社会主体服务目标,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构建多层次、多平台、全方位、开放式的县、乡、村三级县域电商扶贫综合服务体系,为贫困人口增收提供电商培训、平台网点、物流仓储、金融等综合服务。
坚持以稳定增收为目标。围绕确保贫困人口能够通过电商扶贫获得稳定的收益目标,坚定不移地把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作为电商扶贫的主题。
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根据农村电商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的需求,打造了清化竹货、怀姜食品、太行山货等七大系列即“博爱七贤”特色产品,催生了特色产业的提升,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
坚持以融合带动为支撑。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主体融合,探索建立了电商+能人带贫、电商+规模经营组织带贫、电商+龙头企业带贫、电商+特色产业带贫、电商+扶贫服务体系带贫等五种电商融合带贫模式。
支撑:抓好六种工作方法
围绕电商扶贫生态体系构建,博爱县重点把握以下六种工作方法。
抓培训。坚持以“县长喊你回家做电商”为主品牌,解决电商知识普及问题,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根据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年龄层次、技能水平等因素,精准识别培训对象,有的放矢地开展电商实操、生产技能、特色种养和编织技术等定制式培训。同时,充分调动电商企业、电商协会、职业中专等多种市场主体积极性,利用电商实验室、电视、沙龙、师带徒、网课等多样化培训手段,全面开展电商培训。县职专作为全县电商扶贫培训基地之一,专门为23个贫困村的电商扶贫带头人定制培训课程,有效提升了带头人的网销技能和带贫致富能力。2017年,全县开展各类电商培训202场次,培训人员10622人次,其中贫困人口1700人次,做到了应培尽培。
抓带头人。按照“三个一”的工作要求,博爱县在23个贫困村,每个村都确定了一名电商扶贫带头人,解决了电商能人在贫困人口中的示范带动问题;每个村都设立了一个电商扶贫实践基地,解决了电商优势资源与贫困村的对接问题;每个村都实施了一个以上电商扶贫实践项目,确保电商扶贫工作在贫困村取得实质性进展。该县清化镇街道太子庄村电商扶贫带头人黄火星,通过创办电商企业,采用优先聘用贫困群众、委托周边贫困群众代理加工、在其他贫困村设立扶贫车间等方式,积极参与电商扶贫工作。目前,已带动51户贫困户稳定增收,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此外,该县还涌现出了“澡巾哥”陈康、“松茸哥”王瑞彬等一大批电商扶贫“领头雁”,共有145家相关电商企业实现带贫,安排贫困人口直接就业874人,人均月收入1200元以上。
抓产业链。出台优惠扶持政策,持续壮大伊赛公司、博爱农场、道地怀姜等龙头企业,推动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强化龙头企业带贫效果。2017年,伊赛公司网络零售额达1.1亿元,带动480余名贫困人口增收;博爱农场网络零售额达1700万元,带动400余名贫困人口增收。同时,注重拉长电商产业链条,让更多贫困人口融入产业发展各环节实现增收,分享产业增值红利。产业培育中,前端延伸到特色种植、养殖,后端延伸到包装、仓储、物流等,为贫困户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目前,仅该县从事分拣、包装、初级农产品生产等环节的贫困人口就达6000余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45%左右。博爱县清晨食品有限公司以每公斤10-14元的价格收购山区野生蒲公英,吸引了周围11个村的农户参加采挖,带动20多户贫困户实现增收,人均月收入突破3000元,“山里遍地有野草,电商来了成了宝”等对电商扶贫的赞誉之声在山区群众中广为流传。
抓品牌。一是抓标准,为农特产品上行发放“合格证”。该县致力于打造全省特色电商标准高地,坚持以制定标准增强产品影响力、以执行标准提升产品竞争力。先后参与制定怀姜糖膏生产标准、怀姜种植技术标准、澡巾布生产标准等9大项电商标准,建立并完善了公共服务类、产业类电商标准体系。目前,该县已参与或主导制定了2个国家级电商标准和6个省级电商标准。二是抓安全,为农产品上行发放“通行证”。该县成功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县,成功创建了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在严把产品质量关的同时,整合农业、食药监、质监等部门力量,加强线上线下市场监管,维护博爱品牌形象。三是抓溯源,为农特产品上行发放“身份证”。该县与甲骨文公司合作,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满天星”溯源行动,对农特产品种植、加工、仓储等环节进行全程溯源。
抓协会。该县通过组织化带动规模化,有效解决了电商市场主体“小散乱”的问题。该县在成立博爱县电商协会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电商扶贫协会、怀姜产业协会、澡巾布协会、竹艺协会、蔬菜电商协会等8个电商行业协会。协会成员在协会组织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全力投身精准扶贫工作。该县公共服务协会会长级单位博爱人家仓储物流公司出台优惠政策,向从事电商的贫困户免费提供仓储服务。同时,凡带动5户以上贫困户的企业(合作社),可享受仓储费用5折以上优惠。竹艺协会组织会员对贫困人口进行免费竹编技术培训、免费提供原料、免费市场营销,让贫困户实现无风险创业增收。
抓服务。该县积极构建电商扶贫综合服务体系,为全县电商扶贫工作夯基蓄势。一是抓平台网点服务。在电商大厦设立公共服务中心,提供办公、培训、检测、溯源、仓储等公共服务。先后引进了阿里、京东、一亩田、云书网、邮乐购、乐村淘、卖货郎、村村乐等11家电商平台,共开设博爱特产馆3个、博爱产业带2个,在全县建设了572个乡村电商扶贫服务站点。二是抓物流仓储服务。以博爱人家仓储物流公司为依托,整合邮政、四通一达、博农、伊赛等县域仓储物流资源,构建了仓储物流配送体系,打通了偏远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三是抓金融服务。借鉴“卢氏经验”,建立完善信用评价、风险防范机制;出台小额信贷金融扶持政策和电商企业上市鼓励政策,设立1000万元应急转贷资金,15家电商企业在新四板挂牌展示;与京东白条、蚂蚁金服等电商金融平台深度合作,累计为电商创业者发放贷款1.3亿元。
保障:建立完善三项工作机制
强化机制建设是推进电商扶贫工作、构建电商扶贫生态体系的有效保障。
组织联动机制。在推进电商扶贫工作中,该县坚持混合编组,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牵头、四大班子领导混合编组的电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搭建电商扶贫工作组织架构。坚持台账管理,每项工作、每个项目都确定了推进方案,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实行全过程台账化管理。坚持帮扶分包,健全县级领导、驻村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分包村街及贫困户的制度,发挥县、乡、村三级帮扶和分包责任主体的作用。坚持四位一体,电商平台与23个贫困村党支部、合作社、电商扶贫带头人共同合作,全面提升贫困村电商带贫效果。
政策激励机制。该县出台了《博爱县电商扶贫扶持意见》《博爱县创业就业三年实施方案》《博爱县电商创业担保贷款实施细则》《博爱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扶持意见》等10余项扶持政策,为贫困群众电商创业提供起步资金、方向指引等政策服务,解决其发展电商起步难、缺门路等问题。
产业推进机制。该县注重解决制约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在农村电商及其配套产业发展方面,组建博爱县物流联盟,降低电商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以“民办公助”形式建成了博爱县电商公共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消除小微网店仓储“痛点”;建成了规模500吨的公共姜窖,解决了姜农存储难题;在山区建成了太行山货交易中心,打通了山区生鲜土特产品上行通道。目前,全县日均快递量达5万单,其中上行达3万单。二是在电商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组织开展了“博爱七贤故事征集”“博爱特色美食展+博爱七贤网货展”等活动,通过申请怀姜地理标识、河南老字号品牌等,深入挖掘产品内涵,彰显产品地域特色。2017年,结合国土厅开展了全境富硒土壤调查,倾力打造“中原硒都”,为怀姜、樱桃、蔬菜等披上富硒“金字招牌”。位于北部山区的寨豁乡小底村打造了“富硒樱桃·初恋味道”品牌,樱桃的销售价格从原来每公斤10元上涨到25元,种植面积从1000亩增加到2000多亩,年均樱桃种植面积增加500亩以上;怀姜制品全国市场占有率90%以上;澡巾布全国市场占有率60%以上,电商为该县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三是在乡村产业综合体打造方面,依托怀姜、肉牛、果蔬等名优产品,大力扶持博爱源蔬菜合作社、道地怀姜公司、伊赛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厚植了电商扶贫基础。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博爱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