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①)对于自己的“元素经”和多氟多的“发展经”,李世江有这样的表述:多氟多立足氟、锂、硅3种元素,以“氟锂妙结合、氟硅巧分家”为重要手段,研究铝电解槽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3个电池,构成新能源制能、储能、节能3个层次,并追踪研究新能源汽车车身轻量化、动力电气化、整车智能化三大技术,实现了从氟化工到新能源的完美跨越,即“氟”通四海、“锂”行天下、“硅”达五洲、车载未来。
而在这一整套理论表述的背后,是多氟多走过的一条艰难但笃定的创新发展之路。从化学到电化学、再到电动汽车,多氟多依靠自主创新创造了许多辉煌:经过20多年的百炼成钢,冰晶石和氟化铝产量双双稳居全球第一;自主研发的六氟磷酸锂生产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入选国家“863”计划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2010年研制出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现已形成年产6亿AH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能力;2015年收购河北红星汽车,取得电动汽车整车制造资格;2016年年底开始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产业园,打造新能源的梦想工厂。
无意中与氟、锂、硅结缘,多氟多书写了一个“氟锂妙结合、氟硅巧分家”的行业传奇。
上世纪90年代,敏思善学的李世江无意间看到一份文件——《无机氟化盐发展策略》。这份文件提出,中国无机氟发展的道路不能再走牺牲国家重要战略资源萤石的老路,可以利用磷肥副产的氟来做氟化盐。彼时,身为多氟多前身冰晶石厂厂长的李世江发现,厂里居然还一直沿用着原苏联的原始生产工艺——萤石氟铝酸法生产氟化盐。随后,他成立攻关小组,经过千余个日夜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氟硅酸钠法制取冰晶石联产优质白炭黑生产技术在李世江这里诞生了。
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和制约我国磷肥发展的“三废”污染问题,而且开辟了新的“氟”资源,节约了国家战略资源——萤石,走出了一条新型氟化工的创新之路。自此,一个个创新产品、一项项技术专利、一条条行业标准在多氟多应运而生,一举成为令国内外瞩目的世界氟化工基地。
创新基因,深深烙在多氟多发展的脉搏上。2008年多氟多建设了年产2吨的六氟磷酸锂实验装置,2009年建成年产200吨的生产线,2013年年产2000吨的生产线投产,基本占领国内市场;2017年已形成年产6000吨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的生产能力,产销量全球第一。六氟磷酸锂的横空出世,为我国实现新能源汽车强国梦奠定了基础。
如今,多氟多人把目光从氟、锂又投向了硅。李世江敏锐地发现,现在是碳基文明向硅基文明转变的时代,技术创新也必须在硅基文明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硅作为一种半导体材料,是光伏、芯片产业必不可少的原料,但对硅的纯度要求比较高。多氟多的“氟硅巧分家”,就是以氟为媒介,把高纯度的硅分离出来,制作单晶硅、多晶硅等。
2017年,面临破产的中宁硅业突然闯入李世江的视野,让他眼前一亮。中宁硅业生产的产品有电子级多晶硅、电子级硅烷和四氟化硅,这3个产品用在半导体、液晶面板和光伏行业,产品质量都能达到国外同等水平。
当其破产消息传出时,李世江数度登门,用诚意打动了中宁硅业的高管。今年3月份,两个技术创新型企业牵手合作。
2010年,多氟多研制出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如今已形成年产6亿AH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能力。2015年7月,多氟多收购河北红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取得了电动汽车整车的生产资格。2016年11月,多氟多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产业园在焦作市工业产业集聚区西部园区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国家“一带一路”配套项目,是中国制造2025智能工厂,更是李世江和多氟多人的梦想工厂。
“创新没有回头路,强烈的创新愿望比创新更重要。”李世江笑称多氟多人创新“上瘾”,已经成了一种企业文化。在研发半导体原材料时,多氟多开发出电子级氢氟酸生产新工艺,同时建立万级清洗、千级灌装、百级分析室、电子级自动灌装线,再次打破我国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国产化学品的“世界级、中国造”。电子级氢氟酸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清洗和蚀刻,是微电子行业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性基础化工材料之一。
令人尴尬的是,技术创新虽然成功了,市场开发却遇了冷。难题何解?在六氟磷酸锂研发推广过程中与国外企业较量过的李世江说:“对于技术创新型企业,一方面要给时间,另一方面还要给政策,只有打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建立起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变,是多氟多永恒不变的规律。创新,实质上就是一种变革,是否认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先进的一种勇气。问前路,创新永远在路上。执着创新已成为一种原动力,推动着多氟多的转型。同时,多氟多的转型,也正浸润成为一种文化惯性,催生出持续创新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