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在林场工作,是王天平的人生夙愿。河南省国有焦作林场生产技术科科长王天平今年39岁,在林场工作17年来,一直坚守在基础林业技术岗位,对林业事业无限热爱,将芳华献给了山间的绿色。
在山间奔波,是基层林业工作者的工作常态,而王天平的“家”就是林场。近年来,王天平一直负责全市义务植树基地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工作。为确保造林成效,他常年住在山上的护林站,披星戴月努力工作,从项目设计到方案制订,从林地整理到种苗选择……小到每一个树坑的尺寸标准,大到相关单位的工作安排,每一个关键环节他都要亲自把关。多年来,他很少有时间陪家人,每次往家里打电话,儿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想爸爸呀”。
近日,位于太行山深处的北业林区样地中,蚊虫成群、燥热难耐,王天平带领生产技术科的工作人员进行松树病虫害的取样工作。他介绍,从2012年开始,作为河南省林业厅首批森林生态监测单位之一,焦作林场承担了河南太行山生态公益林的监测任务。对于该林场来说,这是一项全新的挑战,技术难度大、标准要求高。该林场副场厂赵利新说,王天平作为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多年来带领团队为做好野外监测工作长期吃住在山上。因团队中女同志较多,又考虑到在深山开展工作的危险性,王天平全程参与并经常承担观察地形、开辟道路的重任,用一腔热情在深山开展生态研究,“享受”挥汗如雨的感觉。
2014年夏,为开展固定样地调查工作,王天平在山上一住就是3个多月,由于长时间进行户外作业,烈日暴晒,他的胳膊及脖子裸露的部位出现了大量疹子。他忍着皮肤瘙痒与疼痛,绝不下山,坚持完成了工作任务。经医生确诊,他的疹子为日光疹和植物日光性皮炎,系长期阳光暴晒引发的疾病。因生态研究工作的特殊性,王天平每年夏季都要进行样地复测,以及时更新数据,而他身上的疹子每到此时就会复发。尽管如此,王天平仍然坚持高质量地开展工作。近年来,他还参加了全国第七次、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河南省第六次森林资源二类清查、焦作市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和林地落界等系统性调查工作,获得河南省林业厅颁发的优秀调查成果奖等荣誉称号。
身为负责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提高业务水平,王天平克服工作困难,挤出时间参加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不断提高专业水准,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将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转化成了生产力。
科技兴林,是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获取最新的林业技术,王天平积极外出学习,消化吸收大量新技术、新知识,与许多科研院校合作交流。2014年,他带领团队与河南农大专家技术团队联合开展焦作市太行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工作,编制出版了《河南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焦作段)科学考察集》。2015年,他带领团队与河南理工大学进行了太行山生态监测研究方面的经验交流,并促成了河南理工大学教学实习基地在焦作林场落户;去年,他还带领团队与中国林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北方主要珍贵用材树种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不同凋落物处理下近地表层碳氮磷动态与生态水文效应研究”等生态基础学科研究。
记者手记
吃苦耐劳,业务精湛。王天平为林业事业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带领团队取得了很多技术成果并运用在实践中,为焦作林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与20多年前相比,如今,这里的树多了、山绿了,环境更好了,感谢王天平和林场同志们的辛勤付出……”龙翔街道北业村一位村民对记者说。
在王天平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该林场的院场协作项目顺利推进,有力地推动了林业科技工作,也为焦作林业事业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王天平说:“现在,这里的树多了、景美了,游客也多了,为了大山的绿色,再苦再累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