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丨社情民意 上一版3
上学记
风雷引
暑期培训要科学适度
不文明停车,是技术问题还是素质问题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修武县征兵体检实行责任制
国网焦作供电公司 关于清退临时接电费的公告
招标公告
通 告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 年8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学记
□日月经天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日出 李秀中 摄
 
   

  偶翻《河南日报》中原风副刊,在“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里读到《上学记》一文,勾起了我对上学经历的回忆。每个学段独特的经历再次浮现脑海,遂成我的“上学记”。

  书包竹篮带齐全 填湖造地扩校园

  1964年,我在江苏老家上学,校名叫清江市桥南小学。

  桥南小学坐落在牛行街上,小街石板铺路,两边人家临街而居。各家都经营着不同的小生意。门板一卸,就是店铺。再往里走,便是后院,前厅接待顾客,后院饮食起居。结构类似于茅盾小说《林家铺子》里的林家铺子。

  苏北水乡,江河湖泊星罗棋布,学校就在一面湖边。湖里水草丰美,鱼虾戏水,荷花飘香,菱角鲜脆。但水多有时也很麻烦,学校的操场位置就是一个大水坑。我上学的第二天,老师就交代我们:“从明天起,每个同学上学的时候,除了背书包以外,每人再提一个竹篮子,篮子里装上炉灰。到校后,把炉灰倒在大水坑里。”好在苏北老家城市里烧饭都用煤球,炉灰家家都有。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我上四年级的时候,学校的大水坑被填平了,同学们终于有了活动场地。

  这时,“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全国的大、中、小学都停课闹革命了。不上学的我,除了每天疯玩以外,就是把父亲的书箱子从床下拖出来,把中国的“四大名著”,高尔基的“三部曲”,以及描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代风云的长篇小说抱在怀里,囫囵吞枣、生吞硬咽,后来恢复高考时,我的数理化先天不足,全靠文科知识支撑,才勉强圆了大学梦。

  前不久,我父亲的部下在江苏东台聚会,我和当年从清江入伍的战士陶孝文兄联系上了。向他打听我小学母校的情况。他说,2001年,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清江市变成了淮安市的一个区,叫清江浦区,我的小学母校同年被撤销。当年的小街已变成宽阔的柏油马路,古色古香的青砖瓦房变成了高楼大厦。白天,车水马龙;夜晚,霓虹闪烁。我听了不禁黯然神伤,多么怀念当年悠长寂静的小街,怀念坐落在小街上纯美、温馨的校园……

  三五成群紧厮跟 人手一根三尺棍

  1969年,我离开苏北老家,随军来到了河南灵宝。我的新小学叫文底公社上屯学校。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了两个疑惑不解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来自农村的同学每人上学时都带要一根棍子。第二个问题是,班里除了部队的几个子弟,其他同学都有媳妇或老公!随着同学们越来越熟,谜底终于揭开了。

  首先,灵宝是个山区,同学们大多住在深山里。从家里到学校,要走几十里山路。山高林密,多有豺狼出没。大家于是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每人手里的棍子是为了打狼防身所用。

  其次,由于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每个家庭早早就给子女订了娃娃亲。我的同桌叫李根上,他的媳妇就在四年级。逢年过节,这些男娃女娃都要到双方家里探望老人,平时在学校也有来往。一日傍晚放学后,我和李根上坐在部队的铁道专用线上聊天。他指着一个梳着两条长辫子的邻班女同学对我说:“我把她说给你当媳妇吧?”我吓了一大跳:“我可不要,我家人会打我的!”那时我才十几岁,遇上这种事,肯定是惶恐大于神秘。那个梳着两条长辫子的女同学此刻正沿着铁道向远方走去,一抹亮丽的秋阳洒在她身上,如同一幅金色的剪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去年,我的一个也曾随军在灵宝生活过几年的学生,应邀到灵宝探寻当年的生活场景。接待他的朋友在镇上竟然用海鲜和茅台酒招待他。我这位学生想起当年部队的伙食,还要搭配高粱面馍,农村同学的生活更是艰苦,不禁惊讶之余又感慨万千。他的朋友笑着说:“灵宝本来就是个黄金之乡、苹果之乡,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迅速。去年12月,当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我虽不算大款,但招待你吃好喝好,这点实力还是有的。”

  同样遗憾的是,我们泥墙土瓦的学校早已不见了踪影,只有“铁打的营盘”——我们当年随军的部队还驻扎在原地,那条铁道专用线一头连着陇海线,一头通向山里的军事禁区,还安然地躺卧在故土大地上。

  坡陡沟险路难行 一盏蜡烛伴五更

  1971年,我随军到了巩县(现在的巩义市),杜甫的故乡。初中在康店公社黑石关大队学校就读。这个学校在一条山沟里,离家七八里地。为了赶时间,一般都翻山越岭抄近路。到了学校附近,要从岭上下到沟底,坡度之陡,赶上华山“千尺幢”。每次下沟都提心吊胆,也亲眼见到同学摔得鼻青脸肿的。

  那个时候,国家形势有了变化,开始重视教育。上高中要经过考试。为了应考,我们经常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学习。到学校早了,校门不开,我们就坐在门口,点上蜡烛,看书学习,直至曙光初现。盲目的拼时间拼体力导致身体出现问题,我患了肾盂肾炎,住进了医院。那年春节就是在医院度过的。

  养病期间,张生老师和一位孟老师来家里为我补习功课。

  每次步行七八里,循循善诱诲人情。哪有什么补课费?一杯开水慰苦辛。

  后来孟老师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了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老师。可惜张生老师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叹息……

  忽闻凄厉啸声起 寒冬瑟瑟夜惊人

  1973年我考上了高中,校名为巩县康店高中,坐落在康店公社,康百万庄园的一角。康百万庄园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全国三大庄园(康百万庄园、刘氏庄园、牟氏庄园)之一,与山西晋中乔家大院、河南安阳马氏庄园并称中原三大官宅。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康百万庄园叫“阶级斗争展览馆”。学校围墙外的土路上,每天车来车往,尘土飞扬。全国各地来接受阶级斗争教育的人络绎不绝。展览馆中厅悬挂着著名美术家王式廓的巨幅油画《血衣》,表述的是地主欺压农民的主题,抬眼看去,触目惊心。

  我们的男生宿舍在校门附近的两间平房里,以前是伙房。屋里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大灶台,我们把它当成桌子,把碗盏家伙什都放在上面。两边是地铺。一开始,同学们把从家里背来的红薯放在灶台上,但往往会被老鼠啃得一塌糊涂。要知道,同学们每周从家里背上几十斤的红薯步行几十里山路,累死累活不说,关键那是一周的口粮啊,老鼠啃了,我们这一礼拜的伙食咋办?思来想去,终于有办法了!大家把红薯袋子吊在房梁上,老鼠够不着了。粮食总算保住了。但是老鼠却饿得受不了了。一个寒冷的冬夜,大概三更时分,全寝室20个男生睡得像死猪一样,突然,屋里响起一连串凄厉的尖叫,划破黑夜的寂静。最先被惊醒的人弹簧般跃起,有人披上棉衣,有人披着被子,呼啦啦地冲向门外,边跑边杀猪般地号叫……教导处焦主任住得离我们寝室较近,闻听外面一阵阵号叫,披衣出门,打着手电赶了过来。老师一来,加上寒风凛冽,大家逐渐安静下来。焦主任把大家撵回屋内,清点人数,发现少了一个人。仔细搜索,发现门后一个同学只穿着裤衩站在那儿瑟瑟发抖呢。平静下来,捋清了来龙去脉:原来红薯被吊上房梁之后,老鼠连续多日没有进食,饥饿难耐。当天夜里,逮住焦同学耳垂啃了起来。焦同学疼醒之后,一摸耳朵,一只毛茸茸的老鼠在他脸旁大快朵颐,他使出吃奶的力气,嗷嗷狂叫起来,于是便引起了连锁反应。

  1978年,我考上了师范大专班,毕业后当了中学教师。后来又拿到了本科文凭和研究生结业证。考上大学那年,也是国家改革开放第一年。到今年整整四十年。教育和其他领域一样,发生了沧桑巨变。教育现代化正在实现。因此,过去上学时经历的那些离奇又心酸的故事,自然就越来越少了……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