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是汗水与泪水汇聚的地方,是紧张与忙碌交织的战场。在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每天都上演着生与死的较量,这里的医护人员每天都在演绎着不同但又相同的故事。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着共同的信念:用责任托起生命之重。
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塔南路某家属楼一名老年人在家中进食时突然窒息……”7月7日13时,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接到了120急救中心发出的指令。
时间就是生命。急诊科主任马楠楠立即与护士申红坐上救护车向患者家中驶去。
几分钟后,马楠楠和申红赶到患者家中。患者的家人看到马楠楠后情绪非常激动,拉着他的手让其赶快救命。见此情景,马楠楠一边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一边询问患者的情况。据患者家属介绍,老太太今年92岁,发生意外前正坐在沙发上吃饭,突然接连咳嗽了几声,接着就上不来气,然后就不省人事了。
马楠楠为患者检查时,老人已经没有意识,呼唤也没有应答,呈叹息样呼吸,心跳停止,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皮肤湿冷,四肢瘫软。随后,他结合家属介绍的情况,判断患者是因误咽呛咳导致气道阻塞发生窒息。他立即和申红将老人平放在地上,清理口腔和气道内堵塞的食物并打开气道,紧接着对患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恢复循环,申红持续打开患者气道实施呼吸囊通气。
1秒、2秒……抢救现场安静得能听到大家的心跳声。当马楠楠为老人实施胸外心脏按压5分钟后,患者的心跳恢复,呼吸困难的情况略有改善。马楠楠长舒了一口气,但丝毫不敢放松,因为患者这时的情况仍十分危急,需要进一步抢救。
在患者家属的配合下,马楠楠和申红把患者抬上救护车,在返回医院的路上两人不间断地为患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回到医院后,马楠楠和申红立即把患者送到ICU。ICU麻醉师李晓辉立即用喉镜打开患者的口腔,用吸引器清理出大量堵塞在气道内的异物;护士李遥快速为患者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并将监护系统连接完毕;医生张利俊进一步检查患者的各项体征后,给予对症用药。
经过抢救,患者的气道梗阻情况完全解除,通气顺畅,呼吸回复正常节律,血氧饱和度持续上升,心电监护显示血压平稳、心率节律正常,患者脱离生命危险。
抓住黄金救援6分钟
患者转危为安,不仅患者家属开心,马楠楠和他的同事更开心。随后,马楠楠组织该科医护人员召开业务探讨会,以这个病例为主题,开展关于黄金救援6分钟的业务研讨学习。
马楠楠说,在患者出现心跳骤停后的6分钟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又称心肺复苏)效果最好,否则人体大脑缺氧后会出现不可逆损坏。
“并不是所有的心跳骤停患者都能这么幸运。”马楠楠说,“我国每年有许多在院外发生心跳骤停而猝死的患者。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场第一目击者缺乏现场急救知识,不能应对突发情况。因此,很多国家要求居民掌握胸外心脏按压技术,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应记者的要求,马楠楠简单介绍了胸外心脏按压的步骤:1.患者仰卧在硬板上或地上,如软床应加垫木板;2.实施胸外心脏按压人员一只手的手掌根部放于患者胸骨下三分之二处,另一只手重叠于上,两臂伸直,依靠身体重力向脊柱方向进行垂直而有节律的按压;3.按压时用力须适度,略带冲击性,每次按压使胸骨下陷3~4厘米,随后放松,使胸骨复原,以便于心脏舒张,按压频率成人每分钟60~80次,小儿l00次,直至心跳恢复。
马楠楠说,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时必须用手掌根部加压于胸骨下半段,对准脊校按压,不应将手掌平放,不应按压心前区,按压与放松时间应大致相等,按压心脏的同时应实施有效的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术适用于各种创伤、电击、溺水、窒息、心脏疾病或药物过敏等引起的心跳骤停。
不断学习寻求突破
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有医护人员20余人,他们用娴熟的操作技术和快速准确的诊断能力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由于工作强度大,他们经常利用下班时间组织业务学习和技能操作,通过探讨当天的病例,相互总结经验、答疑解惑、寻求突破。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新入职的医生石彩平在抢救室练习胸外心脏按压技术,这也是急诊科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
石彩平说,他虽然到科室的时间不长,但每一次看到同事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场景,那种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便油然而生,他也希望自己能尽快掌握各种急救知识,尽快胜任这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