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既是时代之呼唤,也是佛山自身发展的内在之需。
从南国工商重镇到现代制造之都,开放的佛山,总能带来特别的惊喜。两年前,面对“一带一路”倡议,佛山率先发起建设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打通珠三角与北部湾,开拓高铁时代新经济版图,为南中国两大出海口开放合作形成强大推动力。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佛山主动作为,推动“广佛同城”上升到“广佛同心”,携手参与全球要素配置、产业分工和竞争,力求为中国闯出一条建设“超级城市”的新路。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之后,佛山与香港携手,敲定7大领域、11个重点合作项目,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动力、新的空间。
本报记者 孙国利
如果把时间轴拉长,佛山开放合作的轨迹将更加清晰。
过去数年,佛山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在全球、全国坐标中找准发展定位,引进来、走出去,面向全球配置创新资源,走出一条新时期开放之路。
这是一条经济边界不断拓展、潜力空间持续扩大、比较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之路,也是一次勇当先锋,为广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中国的开放发展贡献佛山智慧、佛山力量的使命之旅。
拥抱“一带一路”
我们应该记得一桩跨国并购案——位于佛山的美的集团完成了对德国库卡的要约收购。美的不是在收购一家德国企业,而是以资本武器打开通往世界尖端技术的“摩天岭”。
美的并不孤单。沿着“一带一路”,佛山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成为该市开放合作的急先锋,共同融入新一轮全球经济化大潮,为佛山打造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区探路。
告别以往资源扩张、产品出口的出海模式,佛山企业应对全球新产业冲击浪潮,瞄准欧美市场、高端制造,以并购、合资等形式,携手世界级企业,为连接、整合国际创新资源打开新通道,推动佛山的产业转型升级植根于全球创新链之上。
以“一带一路”为引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佛山主动融入新一轮全球经济化潮流,更加自觉地推动开放发展走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开启一条“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创新发展之路。
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支持企业沿“一带一路”国家开拓市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以对外投资带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逐步实现由点到面、由单个现象到集群效应的转变。
从市场到政府,一系列国际合作平台就此搭建。以中德工业服务区为纽带,佛山和10个中国城市、7个德国城市共同组建“中德工业城市联盟”;佛山泛家居品牌展示体验馆在伊朗德黑兰、匈牙利布达佩斯开馆,未来两年,佛山将打造约10个佛山泛家居海外馆。
政府点火,市场领跑——凝聚八方合力,以开放胸怀拥抱世界的佛山,正在成为全球创新力量的汇聚地,快步迈向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进击粤港澳大湾区
随着《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正式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启动。在这一深刻影响区域开放竞合的湾区格局中,一个聚合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全新磁场骤然形成,让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路线图加速改写。
可以说,迎接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创新要素,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体系,是佛山在区域开放竞合中凸显区域价值、区域担当的历史使命,也是佛山自我发展和突破的历史契机。
广佛两地,地缘相接、文化同根,民间交往早已不可分割。七年前,随着一份《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落地,两地在基础设施联通、生态环境共治等领域携手布局。对接广州,佛山五区争相出牌,搭乘轨道交通等东风,牵手广州荔湾、花都、番禺等区,在同城政务、产业合作、人才引进等方面合作共赢。
从“广佛同城”到“广佛同心”,广州、佛山正在实现从“同”到“融”的化学反应,携手打造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同心参与全球要素配置、产业分工和竞争,努力为中国闯出一条建设“超级城市”的新路。
积极承接深圳等地创新资源,佛山抓住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大通道建设契机,充分发挥市投资促进中心和顺德、禅城派驻深圳招商机构的作用,主动对接深圳的人才、资本、科技等创新资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作用,佛山在“9+2”城市组团中,率先提出“香港+佛山”模式,发布7大领域、11个建设项目,着重对接香港对外贸易、金融创投、科研教育、专业人才等国际化优势,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努力在广东与港澳合作中走在前列。
随着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加快建设,“1+1+7”创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一条将广州、深圳两大创新中心连接起来的创新走廊,将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的“创新辐射源”。面对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的大势,开放的佛山必须外争资源要素,内优空间与能力。
内联佛山五区,外联广州、深圳等大湾区重要城市,一条创新圈与一个高端创新集聚区在佛山呼之欲出,且共同指向一个靶向:在区域协同创新中争当主角。
五指并拢内联外合
佛山推动各区经济差异化发展,全方位开展合作与竞争,在全市形成激情燃烧、干事创业、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态势。如今,在蓬勃的佛山大地,一场五区共同发起的开放合作聚变效应渐入佳境,推动佛山以开放之姿踏浪前行。
禅城区立足佛山中心城区特质发力。一方面,禅城区以魁奇路东延线、轨道交通为抓手,对接广州南站、佛山西站,借助两大枢纽的对接,实现主动融入大湾区的目标;另一方面,禅城区深层次参与大湾区产业分工,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产业服务中心。
南海区发挥毗邻广州的区位优势,在加快“广佛同城”步伐的同时,乘着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浪潮,全面深化推动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建设,在三山新城打造香港城,为全市“香港+佛山”的开放发展模式率先落子。
顺德开放,北部先行。顺德区坚持“顺德产业+广州人才+深圳创新”的路径,在借势轨道交通,拉开城市格局基础上,大手笔布局中德工业服务区、潭洲国际会展中心、佛山中德机器人学院国际平台,高标准建设潭洲湾国际创新带,打造大湾区高端制造业创新龙头城市。
高明与三水迅速行动。高明区抓住珠三角新干线机场加快规划建设的机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部交通枢纽,高标准、高站位谋划推进临空经济;三水区拿出“千亿俱乐部”会员的担当,以三水新城为主体,围绕云东海湖周边优质载体,大力对接香港资源,共同打造粤港合作示范区。
从谋一域到谋全局,五区“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故事正在上演,佛山内部竞合新周期已经开启。然而,也应当看到,各区的合作要真正从纸面上落地,困难仍然很多,行政区的阻隔,利益分割的痛点,都有待实质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