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今年3月份,市委书记王小平在全市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焦作已经进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要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构建焦作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标是为社会输出高质量的“理论+实践”型人才。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也是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凸显成效。
那么,作为办学时间已有60年的焦作技师学院,又走过了怎样一条校企合作发展之路呢?近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力解后顾之忧
上学就业“一条龙”
目前,就业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用工企业缺少大量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如何让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和企业的需求相匹配,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操作技能及创造力,促进学生就业,近年来,焦作技师学院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与80多家大中型企业长期合作,并每年派驻2000多名学生到企业实习。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的一大弊端是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只能被动接受,最终造成学生学的内容和企业的需求“两张皮”的发展现状。
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学院通过开设“订单班”,让学生就业有了“定心丸”。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就是让企业提供奖学金,校企共同制订课程计划,同时企业将所需产品放到学校,供学生观摩、拆装,并安排技师、高级技师讲解,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
通过实施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更突破了学校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自由、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平台。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共同肩负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责任,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企业对教育的渗透,也可帮助学校调整教学方向,确保“产学信息”对称,学生在企业实训,由校企双方设计、制定、组织实训内容,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互融合。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取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工作之后能快速、准确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经过企业培训的学生,其工作经验更加丰富、工作技能更加突出、就业前景更加明朗。
“订单式”培养
校企对接“零距离”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包括职业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忽略了与市场“零距离”对接和专业技能的形成。
该学院通过“订单式”培养,企业提前介入教学过程,可以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内容,需要什么就学什么,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目前,该学院已经开设了广州广船班、富士康班、郑州宇通班、千年冷冻班和佰利联班等。与普通学生相比较,“订单班”的学生有哪些优势呢?在该学院院长殷东兴看来,“订单班”学生最大的优势是技能的实效性。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量身定做”的人才能更直接地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化,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实现校企双赢。
在“订单班”的教育中,企业按照校企双方制订的联合培养计划,要实施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焦作技师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咨询、监督等服务。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习,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极大地缩短了角色转换的时间。
校企紧密联手
招生即招工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孵化器。”殷东兴说。
自2010年以来,该学院积极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推动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学生就业新途径。同时,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委员会机制,先后与多家企业开展定向培养合作,在人员配置、设备投入、培训模式上实现了深度融合。
目前,该学院组建了由29家机械装备和化工类相关企业、14所职业院校加盟的河南省机械成型技术技工教育集团。作为集团理事长单位,该学院积极组织校企职工互培、项目研发、学生顶岗实习等合作,有效推动了校企共融、合作发展。
通过高平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使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学生推荐率100%,平均就业率在98%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超过95%。
倾心多年,深耕校企合作办学;蓄力今朝,打造中国式职业教育典范。当前,焦作技师学院为办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作出了有益尝试。今后,该学院将继续把“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校企双师共同培养”落到实处,形成“多方共赢,同筑梦想”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