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诗经》中的植物入手发掘植物背后蕴含的美以及对其体现的意象艺术进行赏析,其蕴含的美包括有关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之美,有关绚丽的爱情美,有关人际关系的融洽美。在《诗经》中大量的植物引入让读者实实在在感受到古人生活的智慧和美好,体会到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更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深切情感。
关键词:《诗经》,植物,美,意象艺术
正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而且《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等。据《草木缘情》一书对《诗经》中植物的统计显示,在《诗经》305首诗中,有135首出现植物,并且桑是《诗经》出现次数最多的植物;黍这种粮食作物在《诗经》中也出现了17次之多。除了黍、桑之外,像桃花、木瓜、松、竹、葵、菽等植物也出现很多。这些不同的植物在《诗经》中被赋予不同的含义,有的用作爱情信物,有的忘忧解愁,有的用于装点环境。先民将植物的自然属性与自身情感融合在一起,造就了《诗经》流传几千年依旧受后人追捧的局面,也彰显了在中国这一古老的农业民族,人们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士情蕴和现实主义的人文精神。
一、植物蕴含的美
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生活之美
在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活动与动植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相关资料显示,《诗经》形成于农业文化背景下,以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北地区为空间环境,我们的祖先勤劳耕耘,从自然中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资,对自然的亲密无间,形成了“人与自然天成的母子关系”。在这片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天子率耕、祈求丰收、女子采集、祭祀祖先、男女互赠、借花传情或采葛以衣或中粮以糊口的生活情境。一幕幕的生活场景无不影响着人们的自然观。
通过与大自然的广泛接触,利用自然的天然给予来怡情养性,丰富自己的生活。《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戕,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这两段不到100字的内容便出现了萑苇、桑、薁、葵、菽、枣、稻、瓜、壶、叔、苴11种植物,可见古代人们懂得根据不同的植物成熟季节来安排不同的农事,充分体现了先民的智慧。两千多年前,大自然遍地生长的植物可供人类食用、织布、疗疾等,成为现实生活的依赖和寄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通过这些可以明显看出,在先秦时期,古人已经懂得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思想。另外,从《七月》中可见,古人已懂得对大自然的给予进行改造的思想——在养蚕时节修桑树,用鲜嫩的桑叶养蚕,然后用蚕吐出来的丝做衣裳。在那个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先民们用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领悟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真实体现。
用植物美化生活,体现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美
在《伯兮》中,有“焉得萱草,言树之背”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哪里能找来忘忧草,将它种在此屋旁”。虽然整首诗表达的是古人的思夫之情,但也体现了古人懂得装饰自己居住环境的一面。简短的几个字便体现出古人非凡的生活品位,懂得用植物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另外,在《召南·甘棠》中,“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梨棠枝叶繁茂,不要轻易砍伐和剪裁,因为召伯(西周开国元勋)曾经住在树下。前人栽下的树木可供后人乘凉;前人创下的基业可让后人坐享。后人不忘前人,留下树木睹物思人;后人为了感念前人,把基业代代相传。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情怀,深刻体现了人们对自然事物的热爱之情。
人们最初的审美对象是这些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直接关系的自然环境,周人已经把自己融入了大自然,体现了亲近自然的生态美。
绚丽的爱情美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姻场面、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许多的爱情诗都是透过特定的植物意象传达出来浓浓的爱意。
植物代表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在《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清姚际恒评论此诗曾说:“桃花色最艳,故以比喻女子,开千古辞赋咏美人之祖。”默读几遍,然后展开想象的画卷,会看到千百年前,在那桃花盛开的时候,在桃花盛开的地方,千年的风从那片“灼灼”的桃林中穿过。在桃花丛中,仿佛看到一位女子摇曳着艳丽的桃花,脸颊绯红,面带娇羞。
《桃夭》是《诗经》中描写爱情生活的代表诗,此诗由桃花作比,从桃花到桃实再到桃叶,三次变换比兴,勾勒出男婚女嫁的兴旺景象。古人通过桃花似的外在美,巧妙地与“宜”和“善”结合起来,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惠的同时,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从此,桃花便成为了形容女子外貌美丽、婚姻生活美满的象征。
借植物的生长状态来比喻爱情的不同的阶段
在《召南·摽有梅》中,“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全诗三节,每节只变换两字到六字,但女子的情感层层递进。第一节说树上成熟的梅子还有七成,让看中姑娘的小伙子乘着吉日来求婚。第二节说树上的梅子还有三成,让小伙子今朝就来求婚。第三节说梅子将落完,小伙子只要张口表示对姑娘的爱慕,就可以成婚。
珍惜青春,追求爱情,这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姑娘看到梅子成熟纷纷落地,联想到自己青春易逝,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对象,就由梅子起兴,唱出自己的心声。从梅子的青涩到梅子成熟的这一生长过程,暗含了女主人公对所处爱情不同阶段的看法。
融洽的人际关系
在《小雅·蓼莪》中,“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全诗透过莪、蒿、蔚几种植物,深情地回忆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了不能报父母深恩的痛苦之情。
另外,在《小雅·斯干》中,“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用流水清清的水溪洵、长满娇翠欲滴的绿竹、林木幽幽的终南山、覆盖着茂密的青松起兴,联想到兄弟相亲相爱、家族和睦昌盛。
两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两首诗都能透过某种植物来表达出亲情,通过借用某种植物让这种植物赋予一定的审美含义,来体现融洽的人际关系。
清代刘宣楠《论文正义》中说:“鸟兽草木,所以贵多识者,人饮食之宜,医药之备,必当识别,匪可忘施。故知其名,然后能知其形,知其性。”《诗经》中对多种植物的引入体现了先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透过《诗经》中的植物,我们能深深体会到植物身上所蕴含的美以及先民的心理体验和情感表达,让现在的我们仍能透过三千年前的植物了解三千年前古人的生活,感受古代社会生活和谐融洽的美、绚丽爱情的美和融洽的人际关系。植物本无情,但《诗经》中的植物在先民的智慧中赋予了独到的含义和审美意蕴,给后人留下了对于植物的无尽遐想。
二、植物意象的艺术魅力
《诗经》常用植物意象来表达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以达到物我互通的境界。因此,赋、比、兴这三种手法就成为《诗经》所特有的表现手法,并且在许多诗篇中灵活运用。这里简要谈谈“比”和“兴”这两种手法。
《诗经》中的婚恋诗歌在描写女性时,总爱以植物的形象起兴。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周南·桃夭》)这种片头起兴,不仅激发了读者的联想,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的婚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比”就是以此物比彼物,诗人将自己的本体或情感,借一事物作类比,使情感得以生动体现和尽情抒发。一般来说,用来作比的植物往往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或人物更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联想,更突出事物特征。如《关雎》第一节首先以雎鸠鸟和鸣联想到窈窕淑女。又如《蒹葭》,全诗从苍凉的秋日水边之景起兴,看到一个苦苦追寻心中伊人的执着男子,看到男子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他坚定的执着精神。
参考文献:
1.王秀梅.王国轩.《诗经》.中华书局,2011.3
2.陈子展.杜月村.《诗经导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1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
4.潘富俊.《草木情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商务印书馆,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