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通俗表达,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要义。
乡愁在,人生尚有来处;记忆在,乡情仍有归途。乡土气韵,桑梓情怀,是中国人的根与魂,也是中国人永远的精神归属。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为乡村发展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恢宏蓝图。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暨市委工作会议指出,河南是农业大省,焦作是粮食高产区,如果我们能够在乡村振兴方面探索经验、率先破题,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更是焦作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更精彩的重要担当。
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暨市委工作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当前要下好“三着棋”:规划为纲,产业为重,人才为要。
第一,规划为纲。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遵循。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老家莫沟”浓缩乡情,修武民宿先声夺人,博爱竹林历史悠久,陈家沟天下闻名……因条件、基础、优势不一样,每个乡村的振兴之路必定各具特色、各有路径。我们要按照国家规划要求,发挥当地优势、突出乡村特色,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思路,加快编制我市乡村振兴规划,研究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和体制机制。坚持区域整体规划、因地制宜规划,既要科学、长远、接地气,又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规划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有序推进。
第二,产业为重。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响鼓还需重槌敲。要立足实际,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成都市郫都区青杠树村,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的理念,建成9个以川西民居为特色的农民聚居点,形成了集观水、赏花、运动、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我们要认真学习、解读剖析成都经验,在推进产业兴旺上下大功夫,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村产业范围。要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抓好产业项目,推进品牌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努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做到“产业有特色、生态有呵护、文化有传承”,探索走出一条具有焦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第三,人才为要。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撑,既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也需要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的职业农民。群众多智慧,高手在民间。我们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扶持培养一批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和非遗传承人。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等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改善乡村创业创新环境,把有志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类人才“留下来”“引回来”,让他们有信心在农村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规划为纲,产业为重,人才为要”这12个字,浓缩了强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焦作担当,也必将引领焦作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更精彩的生动实践!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