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以盖世文章立业,以心怀天下为本,不仅开创了一代文风,而且也是后世文人争相学习的楷模。在他身上,既有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刻苦勤奋,又有道济天下、勤政为民的仁者之风。
今日起,本栏目将带你走进我市历史文化名人——韩愈,学习韩愈家风家训。
如何教育子女勤学苦读?韩愈的《示儿》与《符读书城南》称得上经典版本。
公元875年,47岁的韩愈仍在从政的道路上沉沉浮浮。面对徘徊不前的儿子韩昶,他写下《示儿》一篇,讲述自己的奋斗史,透析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馀……嗟我不修饰,事与庸人俱。安能坐如此,比肩于朝儒。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
他告诉儿子,他来到京城的时候,只带了一箱书,日子艰辛。通过30年的努力学习,才换来了今日虽不豪华但足已安身立命的家业。假如年少时不勤奋苦读,与庸人有何区别,如今又何德何能比肩朝儒。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你千万不要再执迷不悟了。”
一代大儒韩愈,在教育儿子时循循善诱。
那么,不勤奋苦读会怎样呢?公元876年,他又写下了《符读书城南》一诗。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孩提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他告诫儿子,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腹有诗书。读书要勤,不勤学腹中空虚。假如两个人同时学习,一个勤奋学习,一个整日嬉戏,十二三岁他们就不一样了,等到二十岁就清污分明了,等到三十岁就是一龙一猪。这就是勤学与不学的区别。
勤学是为做官吗?学而优则仕,是古人的择业观,但韩愈认为不仅如此。他说:“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他希望儿子,趁着年轻勤学本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腹有诗书”“勤学苦读”,是韩愈留给后世子孙的教育观,也是韩氏家风家训的重要内容。
采访时,河南韩氏宗亲会孟州分会会长韩松俊告诉记者,韩愈提倡“腹有诗书”,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警句,一直在激励后人勤奋学习,建功立业。经过千年沉淀,如今“读书识礼讲修养”是世界韩氏家风家训中的重要内容。
说家风,不是空谈家风。家风家训是先辈们历经千辛而凝结的人生智慧。
2017年,由河南省纪委、焦作市纪委牵头,央视拍摄的纪录片《韩愈家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在《韩愈家风》中,画面被推至公元757年。大诗人李白路遇湖北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市),在当地新上任县令及老百姓的邀请下,为卸任县令韩仲卿撰写《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碑文,以颂扬其政绩功德。
韩仲卿是韩愈的父亲。碑文中,李白提笔写道:“君乃长史之元子也。妣有吴钱氏。及长史即世,夫人早孀,弘圣善之规,成名四子,文伯、孟轲二母之俦欤!少卿,当涂县丞,感慨重诺,死节于义。云卿,文章冠世,拜监察御史,朝廷呼为子房。绅卿,尉高邮,才名振耀,幼负美誉。”
其大意是,在韩愈祖母的教育下,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及叔父韩少卿、韩云卿、韩绅卿为人称道,靠才华、品行、政德立于当世。韩愈虽然3岁丧父,随后丧母,10岁又丧兄,但韩门家风的传承从未间断。韩愈的哥哥韩会临终前,郑重地将《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的碑文拓片交给了韩愈。
在长嫂的鼓励下,韩愈读书异常刻苦。15岁,他来洛阳求学,租住在两间茅屋里,穿粗布衣裳,每日两餐,过着清贫生活,冬天舍不得生炉子,砚台墨汁结冰了,就用嘴呵气融之。19岁时,韩愈赴长安(今陕西西安)赶考。然而,他三试三不第,参加吏部选拔又连连落选,连写三封给宰相的自荐信又石沉大海。“穷不自存”,无奈回到洛阳。不过,在沉重的打击面前,他依然刻苦读书。
在评价韩愈家风家训文化时,孟州市韩愈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梁永照告诉记者,韩愈的成长成才,受到了韩氏家族家风的深远影响,韩愈肯定为他这个家族感到骄傲,这种骄傲激发了他勤奋学习、为民谋利,同时也把良好家风传给了子孙。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说,从李白的《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到韩愈的《师说》《示儿》等名篇,我们不难看出,“勤于治学、爱憎分明、为社会谋福”,是韩门家风的重要特点,韩愈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