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医院等公共服务场所,均设有“一米线”,目的是保护个人隐私、维护公共秩序,让前来办业务的市民在线外自觉排队。然而,记者近日走访海南省海口市部分长途汽车站、医院等场所发现,不遵守规则、不在“一米线”以外排队的现象普遍存在。 (据新华网)
公共场所的“一米线”形同虚设并非海口市独有,国内许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现象,以至于人们视而不见、见怪不怪。这一城市不文明现象之所以难以根治,“羊群效应”在其中起到了微妙而关键的作用。个别人漠视公共场所“一米线”的存在,不把“一米线”当回事,如此一来,守规矩的人很容易受“闯线者”的影响,不再守规矩,一同闯入“禁区”。
可以说,即使有一个人在公共场所闯“一米线”,也极易打破办事群众的“队列平衡”,从而导致群体性“闯线”。大家都会想,如果自己矜持、谦让,就会一退再退,长时间办不成事。最终,规规矩矩排队的人屈服于“野人法则”而拥挤向前,将文明和秩序抛到九霄云外。
问题的关键:到底谁在践踏“一米线”?大多数人一定会说,是个别不讲文明、不守规矩的人!诚然,这部分人确实是践踏“一米线”的“关键少数”,但不足以让这种行为成为公众的“集体无意识”。如果一两个人践踏“一米线”,其他排队的群众选择制止、声讨,而不是随波逐流,那么,经过短暂的风波后,队列会依然有序,办事会依然高效。所以说,践踏“一米线”之所以成为城市文明的顽疾,除了少数人发挥“导火索”的作用外,大多数没有坚守规矩的人也是其中一块“多米诺骨牌”,心理上的屈从和行为上的妥协让很多人成了践踏“一米线”的“主力军”。
此外,部分公共服务窗口的管理者也间接践踏了“一米线”。对于混乱的排队秩序,管理者如果没有在制度、人员、设备上补齐短板,就是漠视和失职,等同于践踏了规则,践踏了“一米线”。
其实,守住“一米线”,公共服务单位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叫号排队系统便是“一米线”的智能升级版。暂时没有安装或不适合安装叫号排队系统的公共服务单位,则应在服务大厅安排保安、引导员等服务人员,对排队办事的群众进行疏导、督促。整治践踏“一米线”这一不文明现象,并非难于上青天。
一米,是心理学上的安全距离,不侵犯这部分私人空间,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当我们再次遇到混乱的排队场景时,想一想,到底是谁在践踏“一米线”?扪心自问,有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