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永不知足的创新精神
远赴德国追求最先进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带回了科室
到学校、社区、工厂进行义务宣讲
毫不保留地传授临床实践技能
乘着“青年文明号”的风帆
带领年轻医生共同点亮志愿服务的光明
上边这段感人的评价,是前不久我市“最美医生”评奖现场,所有评委对他最真诚的赞誉。他,就是焦作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德国Westküstenklinikum访问学者,焦作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焦作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IBD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河南分会肿瘤内镜学组委员,市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此次被评为首届“焦作最美医生”史飞涛。
孜孜不倦学业务
说起史飞涛,凡是与他打过交道的同事,都会被他孜孜不倦学习业务的精神所感染。因为,作为医院青年业务骨干中的代表,他没有丝毫自满,无论是做管床医生,还是担任科室副主任,乃至独立肩挑全科医学科这一全新学科的当家人,史飞涛都把学习业务放在第一位,平时说不到三句话,就会不由自主地将话题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2013年,他主持的《大肠癌与中期因子和Ki67关系的研究》课题,获得我市科技成果进步奖二等奖。近几年,他在国家和省级重要期刊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
2016年,经过医院推荐,史飞涛参加了河南省卫计委组织的严格选拔,有幸成为访问学者,到德国学习。在德国学习期间,虚心好学的他不放过每一分钟,向导师和同事学习各种新业务、新理论、新技能,特别是对于德国医疗工作者严谨的作风、好学的精神感佩之至,一心想把对方科学规范的医院科室管理机制和对年轻医生的培养模式带回国内。
勇于担当挑大梁
无独有偶。史飞涛从德国学习回来不久,正值国家要求大力发展全科医学科专业,市人民医院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在继河南省人民医院成立全科医学科不久,在全省地市级医院中,率先成立全科医学科,并将发展这一科室的重任交给了史飞涛。
面对长久以来已经习惯分科看病的广大社会群体来说,要想让人们重新认识全科医学这一专业领域,就已经非常困难,更不要说再把这一专业发展壮大了。但是,史飞涛没有退缩,而是担起这副担子,开始将在德国接触、学习到的先进模式融合到临床实践中,并积极通过义诊,深入社区、厂矿、乡村,乃至利用医联体机制,向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群宣传全科医学这一理念。
“全科医学科所接触的患者,很多具有疾病种类多样、病情复杂、难度较大等特征。因此,我们自己必须要树立全科思维观念,这不仅关系到群众的健康,还关系到医患关系的和谐。”史飞涛说。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管理病人,便于对病人进行随访,该科结合全科专业特点,专门为病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随时可调阅病人的完整病历材料。目前,在史飞涛的坚持下,该科已经建立健康档案400余份。而该科也因优质的医疗服务和良好的医患关系,在2017年被评为市级青年文明号。
不知疲倦育新人
作为一名全科医学科医生,既要知识面宽广,又要术业有专攻,而且脑子要灵活,反应要快。因此,在医学越来越细化发展的今天,要培养一个全科医生就更为不易。史飞涛担任全科医学科主任以来,为了培养年轻的全科医生,特地把在德国看到的学习方式引用到科室日常管理中,每天早上学习20分钟,无论临床知识理论,还是临床操作技能,甚至护理上的知识也要让医生学习。同时,经常性邀请各个临床科室主任、副主任到科室进行会诊,一方面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一方面让科室年轻医生有面对面请教学习的机会。他要求科室医生在掌握全科知识的同时将自己的本专业做好,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全科医生,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专科医生。
前不久,一位患者双下肢反复疼痛,久治不愈,后来并发肺部感染、胸腔积水。患者辗转听说市人民医院有全市唯一的独立建制的全科医学科,就慕名而来。史飞涛积极引导年轻医生利用全科思维来为患者进行诊断。最终,患者被确诊为免疫系统疾病引起的下肢血管疾病,导致下肢反复疼痛。像这样的例子,在科室每天都在发生。
作为省首批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市人民医院还承担着对全市全科医生师资培训、对全科住院医师规培学员的教学和培养。而这一重担,毫无疑问地落在了全科医学科的头上,史飞涛就担任着医院科教科副主任的职务,并兼任全科专业基地的教学主任,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工作。也正是因为史飞涛对工作的一丝不苟,2016年,他被评为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焦作市十大科技创新人才。今年4月,在河南省全科医生临床技能大赛中,由他带队的焦作市代表队获得团体一等奖。
如今,史飞涛依然在砥砺前行,继续开创我市全科医学科的新局面。
(本栏图片均由焦作市人民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