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外纪》记载,夏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最后被商汤放逐,夏朝灭亡。商纣王荒淫无度,嗜酒如命,每天不理政事,只知道在后宫饮酒作乐,他把酿好的美酒一坛接一坛倒进大池子里,再把烤好的肉悬挂起来,池子之大可以行舟,光酒糟都能堆成小山丘。光这些还不够,纣王还命男男女女几千人脱光衣服在这酒池肉林中追逐玩乐,七天七夜火光冲天,嬉笑声、歌舞声、打骂声不绝于耳。如此这般,殷商被周朝推翻,落下个亡国的下场。
最后,说一说大禹禁酒的历史价值。
大禹作为夏代的开国君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廉政方面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世作了很好的榜样,尤其在禁酒这个问题上,不仅认识到位,而且高瞻远瞩。如果说大禹的禁酒令有什么历史价值的话,那么“饮酒可能导致亡国”,就是其最大的思想价值;在禁酒问题上,大禹为历代帝王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也为历朝的掌舵者矗立了一座引航的灯塔,这是其最大的实践价值。事实上,翻阅中国历史,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历朝历代,凡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之君,大多是主张禁酒的,起码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是赞成和支持禁酒的;反之,那些荒淫无道之主,都是带头狂饮滥喝的。西周在推翻商代的统治之后,发布了著名的《酒诰》。因为殷商贵族嗜好喝酒,王公大臣酗酒成风,荒于政事。周公担心这种恶习会酿成大乱,所以让康叔在卫国宣布了禁酒的法令。《酒诰》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只有祭祀的时候才可以饮酒。第二,饮酒时需要用道德约束自己不能喝醉。第三,要爱惜粮食,尽可能地减少酿酒。第四,对于聚众饮酒者,一律抓起来杀掉。秦始皇最早对酒课以重税,虽然没有明文禁酒,但提出政府要对酒加收10倍于成本的赋税,也算是一种变相的禁酒令。西汉初年,曾颁布法令“禁群饮”:“三人以上无故群饮者,罚金四两。”汉武帝施行“榷酒”制度,也就是说酒由政府专卖,禁止民间酿酒和卖酒,算是另一种变相的禁酒令。汉武帝就是依靠酒的专卖换来的军费,南征北战,扩张版图,巩固基业,一统江山。三国时刘备为了筹措军粮,颁布了严厉的禁酒令,禁止民间酿酒。同时代的曹操也因为节约粮食坚决推行了禁酒令。文成帝拓跋濬下令,无论酿酒者、买卖酒者或是饮酒者,一概斩杀。唐朝时,唐德宗为筹措军费重开“榷酒”制度,直至唐朝灭亡。辽圣宗也曾下令各职官不得擅自酿酒以防延误农事。金朝海陵王下令,在朝官员饮酒者,依律处以死刑。元代对民间的禁酒令也非常严苛。元世祖宣布“有私造者,财产子女入官,犯人配役”。明代初年禁酒相当严苛,大将胡大海之子因触犯了禁酒令,朱元璋不顾胡大海正统领大军出征在外,亲自将其子斩杀。清代乾隆皇帝颁布律令,禁止大规模的酿酒活动。反过来再看看因酒亡国之君,除了夏桀王、商纣王之外,历史上还有两个可怜可恨的君主,一个是陈后主,也是陈朝最后一位亡国之君,大家熟知的那首被视为千古亡国之音的《玉树后庭花》就出自其手。由于陈后主自幼“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所以在他即位前后,一直是“荒于酒色,不恤政事”。尤其是他登基之后,整天饮酒赋诗,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内忧外患、国破家亡。甚至在被俘之后,陈后主每天还能饮一石酒,常常沉醉不醒。另一个就是隋炀帝,他的荒淫程度已超出了人们承受的极限,激起人民强烈反抗,当时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隋炀帝还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乘着龙舟三次巡游江都。第三次在去江都的路上,有个地方官冒死拦路劝阻说:“如果你到了江都,天下就不是你的了。”隋炀帝毫不留情地把这位地方官给杀了。在江都,隋炀帝醉生梦死,日夜都沉浸在声色酒宴之中。有一天,他还对着镜子自嘲说:“哎呀好头颈啊,不知将来谁来砍它?”公元618年,众叛亲离的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绞死,繁盛一时的隋朝就这样灭亡了。
康熙初年,明代遗老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总结明亡教训时深刻指出:“古来亡国之君不一,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印证了大禹的“酒亡论”,也为历代的禁酒令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