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一个人,一段历史,一束思想,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廉语金典》
【原典】唯天无亲,克敬唯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
——商 伊尹 见《尚书·太甲下》
【注译】天道不会一成不变地施爱于谁,只垂青那些能够敬天亲民的人。百姓不会一成不变地把谁放在心间,只依附于有仁德的君王。鬼神不会一成不变地享用哪家的祭祀,只享用那些诚信君子的祭祀。
【解读】关于伊尹的身世,历史上有两种记载。《尚书》《孟子》《史记》《吕氏春秋》等是这样记载的,说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生卒年不详,生于伊河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奴隶出身。因为母亲在伊水居住,就以伊为姓,尹为官名。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就让自己作为有莘氏国君女儿的陪嫁之臣,进入了商汤王家里,一开始被用为厨师,后来他抓住机会,用烹调的小道理向商汤说明治国的大道理,鼓动商汤起来革命,得到商汤的高度信任和重用,任阿衡,相当于宰相,执掌国政,帮助商汤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因商汤的长子去世的早,商汤死后,商汤的两个弟弟外丙、仲壬分别继位,一个在位3年,另一个在位4年,也相继死去,伊尹辅佐外丙、仲壬7年之后,商汤的嫡长孙太甲即位,伊尹接着又辅佐太甲,因太甲不遵守商汤的规矩,胡作非为,被伊尹放之于桐宫(就是商汤的行宫兼墓地)。让太甲在那里守孝思过,3年后迎归复位。太甲死后,伊尹又辅佐太甲的儿子沃丁,在沃丁初年去世,大约活了百十来岁。伊尹死后,沃丁以天子之礼厚葬了他。关于伊尹的生平,还有另一种相反的记载,《竹书纪年》说,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之后,自己篡夺了王位,后来太甲从桐宫偷跑潜回国都,杀了伊尹,夺回了王位,但没有杀伊尹的家人,并且把伊尹的封地一分为二平分给了伊尹的两个儿子。我个人的看法是,起码有以下五点可以说明《竹书纪年》的记载是带有偏颇的。第一,史书一致记载,商朝的祖上叫契,是和大禹同时代的人,并且受舜帝的指派曾经协助大禹一起治水。商部落之所以后来能发展壮大到最后推翻夏桀的统治,那跟商部落家族的规模和势力是有相当大的关系,而伊尹呢,只是小小的有莘国国君家的一个家臣——商代时,臣就是家奴的意思——后来陪嫁到商汤那里。政治是什么?政治最终都体现在力量的对比上。所以,以伊尹的身世地位,根本就不存在取太甲而代之的力量条件。第二,从夏代第二任帝王夏启开始“皇家世袭制”,夏朝传了十几代,商朝到太甲时也已经传了4代,不管是哥哥传给弟弟,还是老子传给儿子,还没有发生过皇位被异姓朝臣取代的情况。第三,《竹书纪年》的作者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家,可能受荀子等人的性恶论的影响,对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关系也记载为弑君篡位,说舜帝杀了尧帝夺取了王位,大禹流放了舜帝取代了王位,所以对伊尹放太甲记述为乱臣流放君王并取代王位,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假如说太甲杀了伊尹,那么,像伊尹篡夺王位这样的罪行,是要灭九族的,太甲不可能把伊尹的封地一分为二让伊尹的两个儿子继承。所以,这其中是有自相矛盾之处的。第四,有学者认为,《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孟子》本身也是儒家的经典,《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因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儒家观念,比如崇尚仁义道德,还有“为尊者讳”“隐君子之恶”等。他们会不会有意隐去伊尹的恶行呢?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儒家的正统观念也是相当严重的。如果伊尹真是弑君的乱臣,那根本谈不上“尊者”,也绝对不可能被美化。第五,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历代统治者中有个别皇帝为了掩盖自己弑君夺位的事实,故意篡改或歪曲历史,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从古到今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老百姓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情况。据了解,目前全国的伊尹祠和伊尹庙不下几十家,至少有8个地方在争夺伊尹的出生地和墓葬地,那么谁能找到一家纪念赵高或者缅怀秦桧的祠堂?
下面言归正传,说一下伊尹的廉政思想。伊尹的廉政思想有两个基础:一个是思想基础。我们知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神道设教”等是商代早期的思想特征。解释一下,到了商代,除了敬畏“天”的自然威力之外,又加上了对祖先灵魂力量的崇拜,这个时候的“神”就多了一层对祖宗的神化,二者合起来冥冥之中主宰着人间的一切。甲骨卜辞里很多内容都是商代统治者在占卜时询问上天当然也包括祖先,我这个事可干不可干,什么时候干合适,干了之后吉凶如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