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堂课,我把它叫作“惩戒课”。面对太甲的不良行为,伊尹虽百般规劝,但无济于事。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汤王墓葬之地桐宫,让太甲“停职反省”,这一反省就是三年,也就是说第二堂课上了整整三年。在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一边为成汤守孝,一边追思成汤的功业,学习伊尹的训词,深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一天,太甲向伊尹稽首检讨说:“我不明于德,很不像我爷爷成汤。结果是邪欲败坏法度,放纵败坏礼仪,破坏了爷爷的法典,也使灾难降于我身。我过去违背师保您的教诲,不听您老人家的忠告,结果搞成这个样子。正是由于您的教育挽救,才使我知道做人称王要修德向善。”太甲进一步认识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意思就是,和“天作孽”的天灾相比,“自作孽”造成的人祸带给百姓的损害更为惨烈。伊尹感觉可以了,太甲的认识很到位,并且确实有真心悔改的表现,就亲自到桐宫去迎接太甲归就王位。在太甲复位之后,伊尹还抓住一切机会,开展经常性的廉政教育,该批评时批评,该表扬时表扬,但强调最多的还是要以德治国。他反复强调,天道无亲,唯独亲近那些能够恭敬地秉持道德的人。民心无常,不会一成不变地归附于某一个君主,只向往归附于仁德的君王。祖宗的神灵不会什么人的祭祀都一概享用,只接受那些诚信有礼的君子的祭祀。居天子之位,难哪!君王践行德政,则天下大治;君王不践行德政,则天下大乱。与施行德政的人志同道合,国家没有不兴盛的;与败德乱政的人狼狈为奸,国家就没有不灭亡的。自始至终都能谨慎地与施行德政的人志同道合,唯有治世的明君才能如此。在伊尹的悉心教导和全力辅佐下,太甲修德理政,夙兴夜寐,终于成有为之君,被后代尊称为“大宗”。
第三堂课,我把它叫作“告诫课”。在伊尹的教导与辅佐下,太甲继承成汤之政,勤政廉政,商朝的政治出现了第一次小中兴的局面。《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觉得自己年龄大了,想告老还乡,走之前呢,再次告诫太甲:“天难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是说老天爷是难以相信的,命运也是靠不住的,只有常于有德,才能保住王位。夏桀王自称太阳,但当他暴虐无道时,老百姓喊出了“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口号,意思是太阳啊,你什么时候死?我们决心与你同归于尽。教训十分深刻,一定要警钟长鸣。伊尹说,大王你已开始履行天命,目前看情况还不错,但我最担心政事出现反复。希望你实施德政,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善始善终。任用官员必须德才兼备,辅翼之臣必须堪当其任。臣工们助上当以德治国,治下当为民请命。为君之不易,应该谨小慎微,要构建和谐社会,一心一意谋发展。施行德政,没有一成不变的老师,凡主张善道者,皆可尊为老师。善道也没有千篇一律的主张,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张,就是好主张。要让天下老百姓都说我们的天子有宏图大略,又称我们的国君有赤子之心。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够安保先王传下来的福禄,才能够长久地稳定天下万民的生计。在后来的《尚书·沃丁》篇里,还有太甲的儿子沃丁以天子之礼厚葬伊尹,以及伊尹的小儿子伊陟继承相位继续辅佐沃丁的记载。
太甲在位32年,可以说,如果没有伊尹的悉心教导和果断措施,太甲很可能会成为夏桀第二,那么,商朝当时开国只有短短的20多年,是很容易“翻车”的。从这种意义上说,伊尹不仅挽救了一个小皇帝,更挽救了一个朝代,足见其廉政教化之功效。伊尹辅佐商朝几代君王,为商王朝延续600多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政治基础,后人把伊尹和孔子等同,前者被尊为“元圣”,后者被尊为“至圣”。
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