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新和)8月份以来,按照市总工会党组的统一安排,市总工会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领4个调查督导组,分赴我市11个县(市)区及10余家获得各级五一劳动奖状的市直企业,开展市劳模、五一劳动奖获得者助力脱贫攻坚督查调研活动。
这次督查调研重点围绕“6+1”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各地典型经验、创新举措等方面进行。“6+1”专项行动包括:一是开展劳模技能扶贫行动。积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行业方面的技术专家型劳模先进人物,围绕锻造“科技扶贫钥匙”,开展特色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推广先进技术,努力使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其脱困“造血”能力。组织劳模大工匠、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群众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贫困户脱贫技能,提高其发展能力。二是开展劳模产业扶贫行动。围绕产业扶贫,着力打造劳模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动员劳模先进人物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三农”产业田园工程建设,加快农村产业化集约化种植养殖步伐,走出一条“劳模创办产业基地、基地带动群众脱贫”的产业扶贫新模式。三是开展劳模项目扶贫行动。利用企业家劳模先进人物的先进理念和项目优势,动员和支持他们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和区位特点,在当地立项投资办企业,吸纳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通过特色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回购等办法,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通过小额借款、无息贷款、小额贷款贴息等方式,开展创业扶持项目,支持群众自主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吸纳和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四是开展劳模就业扶贫行动。围绕就业扶贫,动员企业家劳模先进人物勇于担当社会责任,通过创建“就业扶贫车间”等形式,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让更多贫困群众拓宽转移就业门路。充分发挥各级工会职业介绍机构和帮扶(服务)中心就业服务窗口作用,打造“订单培训—精准输出”模式,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充分利用劳模先进人物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等方面的优势,以区域为单位组织贫困家庭的劳动力集体外出务工就业。积极参与国家“雨露”计划,利用各级工会及获得五一劳动奖状的先进集体的培训学校、培训基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就业能力。五是开展劳模结对扶贫行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掌握贫困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和脱贫诉求,坚持因户施策、精准扶贫,指导各级劳模先进人物与贫困户制订帮扶计划,提出结对帮扶意见,逐户建档立卡,纳入地方扶贫信息系统管理,为劳模先进人物开展扶贫工作搭建桥梁,让广大劳模先进人物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帮助更多贫困家庭脱贫。六是开展劳模智力扶贫行动。以县(市)区为单位成立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帮扶脱贫志愿服务队,对贫困家庭进行智力扶贫,通过劳模现身说法,落实好精神塑造和能力转化工作,转变贫困户的思想观念,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植根于贫困家庭之中,切实增强他们自强不息、自我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在六个方面的基础上,还明确一个重点内容,即开展先进集体扶贫专项行动。劳模助力脱贫攻坚,既要充分发挥各级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个体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开展“手拉手、一帮一”扶贫,又要重视发挥各级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工人先锋号、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先进集体的整体优势和团队作用,以密集的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对脱贫攻坚产生强势拉动。
各调查督导组每到一处,都认真听取各单位劳模助力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汇报,查阅相关资料,走访当地帮扶示范点,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各级工会及部分劳模的意见和建议,指导各单位明确今后的工作方向和目标,唱响劳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品牌,力争使我市各级工会组织劳模脱贫攻坚行动在全市脱贫工作中出重彩、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