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颖江
实习生 石茜茜
在家中,她们是妈妈,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毫不心软;在医院,她们是儿科护士,每每遇到苛刻的家长和哭闹的患儿,纵然心中委屈万千,也要面带笑容,用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去对待每一位患儿。她们就是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护理团队。
护理过程斗智斗勇
儿科病房总是热闹非凡,哭声、笑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科室的主旋律。在这样的环境中,护士要完成护理工作绝非易事。在8月份的最后一天,记者来到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病房,感受儿科护士与众不同的工作状态。
当天9时30分,护士长邓华和护士晁书浩、胡莹莹各自忙着手头的工作。突然,从楼梯间传来歇斯底里地哭声。
听到哭声,晁书浩起身走出去,记者也跟着出去。楼梯间里,一个小男孩边哭边用手打奶奶,嘴里还嘟囔着:“我不扎针,我不输液。”男孩奶奶无奈地说:“好、好,不扎针,不输液。”
男孩看见晁书浩过来连忙躲在奶奶身后。奶奶看见晁书浩后说:“快别哭了,再哭让阿姨给你扎两针……”顿时,男孩的哭闹升级,晁书浩一脸无奈,但又不能说什么。
晁书浩走下两节台阶,平视着小男孩的眼睛,柔声地说:“你今天迟到了,大宝(化名)刚才还说想你了。大宝今天输液没有哭,你哭成这样,一会儿去病房被大宝看到咋办?”
大宝今年7岁,和这个男孩住在同一间病房。原本还哭闹的男孩听晁书浩这么说,立即停止了哭闹,问:“你给大宝扎了几针?流血了吗?”晁书浩耐心地回答:“1针,大宝没有哭,可勇敢了。”
如此对话进行了20分钟,男孩才同意回病房,记者注意到男孩手上有留置针,输液时不用再次扎针,根不不存在疼不疼的问题,可男孩的反应为何如此强烈?
随后,晁书浩去给男孩输液,邓华则为记者答疑解惑。
“男孩由爷爷和奶奶照看,老人越宠爱孩子,孩子就越不听老人的话。”邓华说,“去年,男孩第一次住院时很懂事。后来,孩子的爷爷就用护士和医生来吓唬孩子,说什么不听话阿姨给扎针、不吃饭阿姨给扎针……最后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邓华说,儿科收治患儿的年龄跨度很大,从新生儿到十几岁的孩子都在这里住院治疗。2岁至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不配合治疗,护士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其斗智斗勇才能完成治疗任务。
“与孩子斗智斗勇非常耗时间,在成人科室1个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在儿科1个小时或许只够护士和患儿之间的沟通。儿科护士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就无法完成工作。”邓华说。
苦练基本功 提升技术水平
在采访中,邓华反复强调儿科护士必须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现在的孩子生病住院,往往是‘1+6’模式,既1个孩子住院6个大人陪护。”邓华说
护士在为患儿输液时,一些家长就会提出“一针见血”的要求。如果护士没能“一针见血”,个别家长说话就非常难听,护士受不了时就躲在办公室里哭,哭过后继续面带笑容去工作。
为了练就“一针见血”的本事,该科护士是这样练习的:她们用一张A4纸蒙在静脉针头处的软管上,用食指去触摸找感觉,反复练习有了手感后开始在自己的身上练习,而且专挑手、脚上的毛细血管扎。
该科护士胡莹莹说,10年前,她被分到该科工作。为了能尽快胜任工作,她每天下班后待在病房,看老师给患儿扎针,然后自己在脚上练习。
晁书浩说,她刚参加工作时,面对那些不会说话的孩子感到束手无策,恨不得立即逃离。后来,护士长、带教老师手把手教她如何观察患儿的病情、如何与孩子沟通,时间久了她感觉每个患儿都非常可爱。
如今,晁书浩的孩子也7岁了,她也更爱科室的患儿了,遇到生活上有困难的患儿,她就会把自己孩子的玩具送给患儿,还给患儿买吃的、用的。
为了让患儿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该科还推出了绿色疗法。该科负责绿色疗法的护士长孙静说,绿色疗法是用药浴、推拿、穴位敷贴等方法,让患儿通过皮肤吸收的方式摄入药物,免受吃药、打针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