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养民。“太公曰: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与而无夺,反而无苦,喜而无怒。”(《六韬·文韬·国务》)“天下者,务家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劳。”(《三略·上略》)“存养天下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六韬·文韬·盈虚》)意思是说,平民百姓,务家种桑,不要耽误他们的农时。要薄赋敛,不让他们财物匮乏。要少派徭役,不让他们过于劳苦。要收养天下的鳏、寡、孤、独者,要救济和赡养家中遭祸亡命的人。
——对于帝王本身,要“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君主要安详稳健而气质宁静,要柔和有节而胸有成竹,要善于与臣民协商问题而不固执己见,对人要谦虚而无私,处事要公正而不偏。要“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意思是说,不要轻率接受,不要简单拒绝。轻率接受,容易丧失主见;简单拒绝,容易闭塞言路。君主要像高山那样,使人仰慕效法,要像深渊那样,使人莫测其深。英明正确,镇静公正,就是准则。强调统治者要“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并进,则明不蔽矣”。这句话的意思是,眼睛贵在能看清事物,耳朵贵在能听到消息,头脑贵在能考虑周详。如能使天下人的眼睛都去看,就没有看不见的事物;使天下人的耳朵都去听,就没有听不到的消息;使天下人的心思都去考虑,就没有考虑不周的事情。四面八方的情况都汇集到君主那里,君主自然就能洞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在《六韬·文韬·盈虚》中进一步指出:“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君主不贤则国家危亡而人民变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太平而人民安定。所以,国家祸福在于君主贤与不贤,而不在于天命的变化。在《六韬·文韬·盈虚》部分,还记录了姜太公与周文王的一段对话。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文王曰:“其治如何?”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泆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椽楹不斫,茅茨徧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我给大家翻译一下。文王说:“古时候圣贤君主的所作所为,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太公说:“过去帝尧治理天下,被称为上古贤明的君主。”文王又问:“他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呢?”太公说:“帝尧治理天下时,不用金银珠宝作为装饰品,不穿锦绣绮罗的衣服,不看奇瑰珍异的宝物,不使用贵重的器物,不听淫靡逸乐的音乐,不粉饰宫廷的墙壁,不去雕刻装饰宫殿的建筑,不修剪庭院的草地。用鹿皮大衣御寒,用布衣遮蔽身体,吃粗糙的米饭,喝藜藿做成的菜羹。不因为公家的劳役,去耽误农民耕织的季节,抑制自己的欲望,用仁德去感化民众,做到无为而治。”
——对于官吏,要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六韬·六守》中提出了“仁、义、忠、信、勇、谋”的人才标准,就是:仁爱、正义、忠实、诚信、勇敢、智谋。《六韬·论将第十九》中进一步阐述了将帅应该具备的五种素质。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那么如何识别人才呢?“太公曰,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翻译一下:一是提出问题,看他知道的是否详尽清楚;二是详细追问,看他应变的能力;三是用间谍考察,看他是否忠诚;四是明知故问,看他有无隐瞒,借以考察他的品德;五是让他管理财物,看他是否廉洁;六是用女色试他,看他的操守如何;七是把危难的情况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八是使他醉酒,看他能否保持常态。这八种考验方法都用了,一个人的贤与不贤就能区别清楚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