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杨晶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一个待人诚恳、态度谦逊的人。杨晶曾参加过河南省文学院首届作家研修班的学习,于是,他对文学院的作家、评论家和工作人员一直以老师之礼相待。尽管比我年长,他对我一直保持着非常尊敬的态度,而我则一直视他如兄长。
杨晶多年来一直在政府部门担任公职,但对文学的热爱却始终未有稍减。我读到杨晶最早的作品是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危栏》。这是一部描写官场却与通常官场小说风格迥异的小说,作者重点表现的不是官场的厚黑与倾轧,而是主人公身处官场中的灵魂挣扎。初读这部小说,一下子就对杨晶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很快,他又创作了《危栏》的姊妹篇《危崖》。再后来,又读了杨晶创作的一本风格独特的小说《拿钱说事》,让我不由得对杨晶的小说创作能力颇为惊奇。
在这中间,我又读到了杨晶一套两本纪实性的文学作品《爱的记忆》。其中一本叫《让爱永远陪伴你》,记述的是杨晶陪患脑瘤的妻子赴京治疗的详细情形,表达了夫妻间相濡以沫的爱;另一本叫《多想再叫一声妈》,记述的是杨晶的母亲苦难无私的一生,表达的是伟大而崇高的母爱。这两部作品都是基于个人经验和个体生命经历而完成的文学表达,我觉得对于众多写作者而言,能够真实地写下自己的生命经历和体验,要比写那些大而无当的东西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为此,我为这两本书写下了一篇评论性的文章,叫《苦难中爱的记忆》。
这些年来,随着与杨晶交往的增多,我们之间建立了亲兄弟一样的感情,杨晶也和我深入谈起过他的父亲,由此我才知道杨晶对文学的热情和在艺术上的天分,其实正来自于他的父亲。杨晶的父亲本来具有极高的艺术才华,曾在武汉市文工团做过导演。但自被错划为“右派”以后,极端的环境使他的性格变得极端隐忍、压抑、逆来顺受。杨晶也因为父亲的从不解释而对他产生过很深的隔膜和误解。我的父亲和杨晶的父亲一样也被错划为“右派”,相似的人生经历使我对杨晶的心理感同身受。杨晶年少的时候是学拉小提琴的,他的弟弟杨淼是一位画家,他们的艺术天赋和艺术积累显然都与其父亲密切相关。在很长的时间里,杨晶写了那么多作品,写了他的一个个亲人,却一直没有写过他的父亲。
随着年岁的增长,杨晶对父亲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包括他的情感、他的思想、他的经历、他的性格等。于是,杨晶终于准备写一写自己的父亲,但他选择的只是父亲情感的真实、性格的真实、体验的真实,他要用虚构的方式写出更大的真实,让我们这代人去认识我们父辈的隐忍、执着、热情、忠诚。这个在排演移植样板戏中所发生的故事,在今天看来是如此不可思议,但它确实表达了那个时代根本的真实。能够写出这些,是杨晶向父亲的致敬,其实也是代表我们这代人向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父辈的致敬!
写了父亲,杨晶就完成了对父亲、母亲、妻子的书写。三部书虽然文体不同,风格有异,但根本上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源自作者的生命体验、情感体验,都是对亲情的真实书写。这三本书合在一起,可称之为“亲情三部曲”,这是对亲人爱的表达,是对亲情真切的讴歌。
杨晶在新书出版之际,嘱我为之写段文字。于情于理,我不能推托,于是写下自己的一点感受,来表达我对杨晶父亲这位从未见过面的长辈的敬意,也是对我们这代人历经苦难的父辈的敬意,并权以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