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讲,节日经济并不是一个经济学名词。但是,面对这一已客观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不妨将其定义为: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的行为而形成的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
1999年9月,国家在经过一段时间试行双休日后,决定增加广大劳动者的休闲时间,将春节、五一、十一3个中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7天,于是“黄金周”的概念应运而生,在广大老百姓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购物消费、旅游、休闲的假期。
如今,节日经济的产业体系涵盖面非常广,几乎涉及了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除作为节日经济支柱行业的旅游业外,商业、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产业、交通运输业、影视业、展览业、广告业都是节日经济的一部分。
在此期间,人们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成为带动供给、带动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节日经济属于消费经济范畴,其主要特征是消费。
对于众多想在节日经济中分一杯羹的商家来说,不能单纯地理解节日经济的内涵,应该看到,节日经济不仅仅是“旅游经济”,它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三种形式,涉及商品消费、旅游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三个领域。从更高的程度上讲,它作为一种休闲消费行为,既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又是劳动力价值的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也越来越从单纯的物质层面发展到精神层面。劳动者通过消费可以减缓压力、愉悦精神、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这不仅是对人的价值的更高层次的体现,也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动过程。从这一点出发,抓好节日经济就不能只重商业和旅游业,也应发挥其文化内涵。
非常值得欣慰的是,如今很多商家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在组织和策划节日期间活动的时候,开始尽可能地融入文化元素,比如茶艺、书画、汉服、美食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不再单纯地宣传自己的商品和服务,而是通过更高层次的文化活动达到树立形象、推广品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