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一个人,一段历史,一束思想,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廉语金典》
【原典】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西周 周公 见《尚书·多士》
【译文】上天不会把皇权固定地授予哪家哪姓,只辅佐那些有道德的君王。
【解读】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生卒年不详。据记载,周文王姬昌共有17个儿子,大儿子叫伯邑考,按《封神演义》上说,当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城——就是商朝的国家监狱,殷纣王和妲己为了侮辱周文王,把伯邑考做成肉糊逼迫文王给吞吃了;二儿子叫姬发,就是周武王;周公应当是第四子,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周公的主要历史功绩大致有这么四项:一是定国。帮助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二是安邦。辅佐幼主,平定“三监之乱”。三是建都。兴建东都洛邑,形成宗周成周两个中心;成立“成周八师”,监视殷商遗民。四是治国。《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在还政成王前后,周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制礼作乐上,就是建立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典章制度和统一仪式,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还被尊为儒学思想的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孔子在《论语》中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之后的一千多年间,历史上一直以“周孔并称”。周公的思想言论主要集中在《尚书》的《大诰》《康诰》《酒诰》《多士》《无逸》《多方》诸篇中,这些思想是后来儒家主张“德治”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下面我们概括介绍一下周公所处的历史背景。我把它归纳为八大“难题”:
第一,本钱太小,收益太大。周的先祖叫后稷,传说是种庄稼的鼻祖,也就是中国农业的老祖宗,早期主要活动在关中平原。后来经过多代勤劳致富,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诸侯中的佼佼者,引起了商王朝的高度警戒:殷纣王的父亲杀死了周公的爷爷,殷纣王又囚禁了周公的父亲,还弄死了周公的大哥。由于殷纣王贪财好色,姜太公搜罗了大量的珍宝美女送给殷纣王,这才救出了周公的父亲。周文王出来后就开始谋划推翻商朝的残暴统治,励精图治,厉兵秣马,但还未付诸实施就先驾鹤西去。周武王继承父志,大会八百诸侯于孟津,趁殷纣王主力部队东征平叛、国都空虚的时候,杀入朝歌。殷纣王仓皇逃到鹿台自焚,商朝灭亡。用几万人军队的小成本做成了推翻拥有几十万军队的商帝国的大买卖,“小邦周”赚得“大邑商”。这一把赚得有点过大了,这么丰硕的革命成果未必巩固得住。
第二,主力未灭,羽翼未消。攻入朝歌,逼死纣王,只相当于军事上的“斩首行动”,商朝的主力部队并没有消灭,皇亲国戚各级贵族等也并未剿灭,特别是商朝在东部的许多诸侯国更没有臣服。这些都是新生政权潜在的巨大隐患。
第三,内忧未平,外患又起。周武王病逝,幼主成王还是个小孩子,周公只好代为主持朝政。这一举措引起了同胞兄弟们的猜忌和不满,周公的三个兄弟管叔、蔡叔、霍叔趁机到处煽风点火,说周公很可能打着摄政的旗号行篡位之实,然后就联合商遗民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
第四,京城遥远,鞭长莫及。周朝王都宗周远在关中,光送个信儿就得多天快马飞奔,更不消说劳师远征,一旦有事,还得分兵保卫京师,战略上十分被动。
第五,地盘骤增,管控很难。大家知道,夏部族的老根儿在伊洛河平原,商部族的老窝是黄淮平原再加上华北平原的一部分,而原来的小邦周的地盘仅限于关中平原。现在除了这三大平原之外,南边又增加了江汉平原,东南增加了吴越水乡,地盘一下子扩大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管控上明显力不从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