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帆
七月流火。记者在新疆哈密黄田农场采访时,听得最多的就是关于沁阳市援疆教师团队的故事。
黄田农场是隶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是我市对口援建单位。
2017年是国家在新疆地区开展国语教学改革的第一年。然而,对于新疆地区来说,最缺的就是国语教师,黄田农场学校也不例外,急需大量的国语教师。虽然农场和学校领导经多方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了一部分国语教师,但仍有10余名国语教师的缺口。此时,正值暑假期间,如果因教师短缺使学生不能如期返校上课,将会给农场乃至整个兵团造成很大的影响。
面对这种局面,黄田农场政委、场长找到在农场挂职的援疆干部——原任沁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现任农场党委常委、副场长崔卫红,希望崔卫红能与后方联络、协调,解决农场学校国语教师的缺口问题。
崔卫红立即把农场学校的困难向沁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请求从沁阳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参与教育援疆。此事得到了沁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抽调13名中小学教师组成援疆团队到黄田农场学校支教。
2017年8月28日,13名教师离开家乡,越过贺兰山阙,穿过河西走廊,来到黄田农场学校。
黄田农场学校是一所全建制学校,共有中小学生1350多名,其中有57%的学生是少数民族。之前,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是分开教学,民族班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学生仅仅认识部分汉字,语言沟通能力、理解能力都很差,教学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了解到这种情况后,13名援疆教师的心里都不由得咯噔了一下,但这种畏惧感很快就被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所战胜。作为团队负责人,教师王明山第一个站出来,要求教九年级两个民族班的国语课;郭春齐也主动要求教八年级两个民族班的国语课;邵胜利教三、四年级8个班的科学课;援疆前,李志红是数学老师,这次教五年级一个汉族班和一个民族班的国语课;小学语文教师郭倩倩则变成初中班、高中班的国语教师。还有赵炜、李姗、陈艳梅、董永军、司德生、张艳丽、潘艳萍等老师,也都挑起了民族班国语教学的责任。
郭倩倩在援疆前是沁阳市龙泉小学的语文老师,援疆后由于国语老师紧缺,被安排教一个初一班和一个高一班的国语课。面对困难,郭倩倩没有退缩,而是勇敢接受了挑战。但拿到教材后,郭倩倩真的感觉到了难,特别是高一国语课,农场学校是第一年办民族高中,就她一个高中国语教师,教学上遇到问题连一个可以交流、请教的人都没有。于是,郭倩倩只能求助于网络,她一有时间就坐在电脑前查资料,将网上的教学PPT课件下载到电脑上,反复看课件学习,自己琢磨透了再教给学生。通过刻苦学习,郭倩倩很快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国语教师,并在第十三师组织的高中骨干教师教学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13名援疆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动脑筋想办法,使民族班孩子们的国语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今年春节过后,学校开始实行民汉混编班教学,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国语基础薄弱的情况,援疆老师主动与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不断探索适合混班教学的方法。
从走进黄田农场那一刻,“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便点燃了每名援疆老师的热情,他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维稳、与少数民族同胞结亲帮扶等社会活动,主动把自己融入民族团结的大家庭中。
李志红班里有一个基础很差的学生,平时经常逃课,即使来班里上课也不能集中精力听讲。于是,她就主动找这位学生交流,并根据他的兴趣爱好,自己掏钱给他买书,让这个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李志红还与一个维吾尔族的贫困学生交朋友,力所能及地对她进行帮助。
邵胜利援疆前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的校长。他在上好8个班(其中4个民族班)科学课的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闲置的科学课仪器进行归类、整理、添加,帮助学校建成了一个仪器完备的科学实验室,使仪器数量由过去的13个柜增加到29个柜。在科学实验课上,他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实验,通过“做科学—说科学—画科学—写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少数民族的学生从中学习国语,感受国语的魅力。
今年开春以后,学校开展校园美化活动,13名援疆老师穿上迷彩服,拿着铁锹、锄头,与当地教师一起参加劳动,使校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与新疆教师一起,亲手种下了一棵棵结对树,象征着援疆教师与黄田农场学校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这份情谊还体现在援疆教师荣运良创作的40多首表现教育援疆、民族团结、大美新疆的诗句中……
一年间,13名援疆教师克服水土不服、气候不适、远离家人等困难,不负家乡领导和父老乡亲的重托,圆满地完成了援疆任务。他们如一缕春风,把党的关怀送到边疆大地;他们如明媚阳光,把党的温暖洒满黄田农场学校师生的心田。
他们的辛勤付出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援疆老师离开前的最后一节课,王明山走进教室,感到气氛有点不对,走上讲台,他看见黑板上写着:“王明山老师,您辛苦了,我们爱您!”那一刻,他的眼眶湿润了,心里感到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