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联创”集中攻坚
全市“四城联创”工作开展以来,示范区上下高度重视,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创建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先后6次被市委授予红旗,多次现场会在示范区召开,综合排名位居城区前列。万鑫商城改造、玉溪路精品街、街景提升工程等成为全市创建工作的亮点,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多次表彰。在刚刚召开的全市“四城联创”第三次推进会暨集中攻坚动员会上,示范区多项指标又取得新成绩、新进展。
城市形象显著提升。以创建为契机,实施城建项目48个,完成各类投资32.4亿元,大规模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新增城市道路里程18公里、绿化面积48.4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白改黑”改造9.7公里,建成绿色廊道14.6公里。扎实做好黑臭水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空气质量实现“两降一增”。高标准改造了迎宾路、山阳路、世纪路等主干道两侧沿街建筑外立面,更换广告牌匾约1.5万平方米,粉刷、美化墙体23万平方米。整治规范“六小”门店355家。施划机动车停车位1.25万个、道路标线3.7万平方米;整修人行道4万余平方米;投入资金近500万元实施了绿化提升项目,提标改造了环卫基础设施。
群众生活更加舒适。投资220万元对万鑫商城进行升级改造,新建农贸市场面积1500平方米,改造后的市场设施齐全、环境整洁,面貌焕然一新;芦堡市场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规范管理,为周边群众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服务。在城中村建立保洁、巡查监管队伍,实行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整治消除了“城市牛皮癣”等顽疾,倡导文明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文明创建氛围更加浓厚。推进城管职能下延,每年投入专项资金550万元,建成了城乡一体的垃圾收集运输体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创建美好乡村示范村6个、达标村17个。
干部作风得到锤炼。全区广大干部在“四城联创”集中攻坚过程中,发扬“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的精神,节假日不休息,昼夜巡查,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不退缩、敢担当,遇到问题不逃避,出主意、想办法,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进一步激发了队伍活力,汇聚了加快“五个示范区”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目前,我市“四城联创”工作正式转入集中攻坚阶段,示范区按照向创建目标发起冲刺的要求,增强主线意识,围绕创建指标体系,紧盯“十个一律、十个提升”创建目标,攻坚克难、务实重干,扎实推进17项重点整治任务,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加快城市建设。各级各部门突出抓好今年确定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把握时间节点,加快建设进度,努力改善城市面貌。举全区之力服务好大沙河生态治理等全市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快推进总投资168.5亿元的34个城建项目,特别是山阳路、民主路、沁泉湖等工程和城中村改造项目,使城市面貌得到新的改观。
提升治理水平。市容秩序整治抓住重点。3个进(出)市口、河南理工大周边、万鑫商城周边等重要节点实现精细化管理、长态化管理。全面落实门前“五包”,对“三种经营”(店外经营、占道经营、流动经营)继续采取定人、定岗、定责、错时上下班等工作机制,延长工作时间,加大巡查力度,严防反弹。交通秩序整治找准乱点。进一步规范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线施划设置,街道办事处与城管部门结合,针对易乱点逐点整治,注重商户自治与专人巡查相结合。楼院社区整治突破难点。无主楼院和老旧小区要推广“334”楼院管理模式,新建居民小区健全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形成创建高潮。强化宣传教育。依托电视、报纸、网站、微信等渠道,整体规划公益广告牌、宣传栏的数量、样式和质量,避免随意性、低质化。规范志愿服务。加大“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和管理力度,发挥党员志愿者的示范带动作用,广泛开展好倡导文明礼仪、维护交通秩序、便民利民服务等志愿者活动。创新活动载体。根据创建工作需要,结合示范区实际,面对不同群体,设计开展一些富有特色的文明创建活动,要有详细的安排和计划,促进群众文明行为养成,提高整体文明素质。
新型城镇化精准推进
示范区把新型城镇化精准推进作为在乡村推进“四城联创”的重要抓手,按照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打造亮点的要求,全面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宜居度,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
推进“十大工程”。对涉及示范区的黑臭水体治理、中原路、G207焦温快速通道、大沙河生态治理、新河商务区高压线路归并改造等市十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牵头部门与市直部门积极对接,认真做好征地拆迁、环境保障等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抓好城市“双修”。示范区抓住被列入全国城市“双修”试点的机遇,加快推进“两河两湖”等城市水系工程、5个城中村改造工程和61.2公里的绿色廊道建设,因地制宜新建一批公园绿地,力争早日全面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修补城市生态,让城市环境更美好;加强城市路网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开展沿街城市风貌整治、市容秩序整治等工作,填补城市设施欠账、管理欠账,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让城市环境更宜居。
突出三级联动。示范区核心区方面,加快推进总投资168.5亿元的34个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示范区。特色小镇方面,示范区立足现有基础,依托蒙牛、寨卜昌等资源,积极申报、创建、培育市级特色小镇,努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现代农业小镇、文化旅游小镇。美丽乡村方面,扎实推进“五大提升行动”,以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补齐农村短板,建设美丽乡村,确保达到省级验收标准。
拓宽融资渠道。示范区按照“谋划一个项目、引进一个央企、搭建一个投融资平台”的经验,加快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主体多元、模式多样、政策支持”的融资模式,特别是借助与中建七局等企业合作的机遇,加快推进PPP项目,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破解征迁难题。“十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水系建设、城中村改造等工作都涉及征迁,示范区各级各部门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在征迁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体现民本情怀,将让利于民、刚性政策贯穿拆迁工作始终,下大力气缩短征迁群众的过渡期限,切实做到依法征迁、文明征迁、和谐征迁,努力让征迁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狠抓任务落实。示范区强化责任担当。各部门、各单位把新型城镇化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负责人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对照各自工作任务,制订实施方案,逐一细化、量化、具体化,明确时间表、责任人和路线图。各重点工作的牵头部门,定期督导、建立专报,及时向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汇报工作进展,特别是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紧盯不放,督促抓落实。建立分包机制。建立重点城建项目、城中村改造项目领导分包机制,着力解决项目审批、征地拆迁、资金到位、环境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让项目早落地、早开工。各分包领导经常沉下去督导,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保证工作有序、顺利、快速推进。加强督导检查。示范区“四位一体”督导组加大对新型城镇化重点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坚持好集中交办,“一次通报批评、两次黄牌警告、三次行政纪律处分”,督查结果运用等督导机制,持续跟进、盯紧抓牢,确保工作落到实处。示范区建设局、发改局、农办等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工作牵头单位加强对各自牵头工作的谋划研究、督导落实,及时向党工委、管委会报告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督促抓落实。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赵耀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