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省政协副主席谢玉安莅焦调研
加快科技创新 引才留才用才 驱动转型升级
市科技局: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
科技强焦勇担当 引领发展高质量
扫出一片晴朗天
掀起交通秩序整治新高潮
市领导到新时代公司和云台山景区管理局调研
乡村社会治理的“崇义实践”
公 告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 年9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社会治理的“崇义实践”
本报记者 杨仕智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平安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没有平安乡村就没有平安中国,没有农民安康就没有中国安康。

  近年来,沁阳市崇义镇在全面决胜小康、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面对乡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和新挑战,自觉提高政治站位,主动识变、求变、应变,积极推动理念、制度、机制、方法创新,大胆推行“接地气”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模式,努力打造乡村社会治理“2.0版”,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成功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处置向主动预测预警预防转变,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满意度,为决胜小康、乡村振兴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此项工作连续3年走在了焦作、沁阳的前列,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一面旗帜。

  崇义镇党委书记陈建军深有感触地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延续,源于亘古不变的创新。当今乡村,瞬息万变,乡村治理不能坐在‘牛车’上追‘高铁’,必须有新思路、新作为。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乡村社会治理才能永治久安。”

  支部三联、支书三抓、乡村三变

  ——看“三个三模式”的机制创新

  走进张留村,记者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个过塑的“党员分包责任户”标牌,上面清楚地写着户主的姓名,分包党员的姓名、联系方式和承诺。在该村农户张营家的门前左边,分包该户的党员张广通这样承诺:“村两委安排我服务您家,有困难请找我,我将尽心尽力为您排忧解难。”张营说:“电话一打,党员到家,成为俺村新常态。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杂七杂八的事,党员都管。”

  该镇开展的“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包门前整洁、包脱贫致富、包化解矛盾,法规宣传到户、思想工作到户、排忧解难到户”活动,就是“支部三联、支书三抓、乡村三变”乡村治理模式的一个亮点。

  “‘三个三’是俺镇乡村治理的一种机制创新。”该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刘玉喜说。“支部三联”就是联合、联动、联创;“支书三抓”就是结合沁阳市开展的“抓具体、抓落实、抓突破、提升工作质量”活动,把每一项工作都具体到“三抓一提升”中去;“乡村三变”就是后进变先进、环境变和谐、村庄变美。

  由该镇海村、闫庄村、小赵村、后韩吴村4个村结成的“支部三联”联合体,每周在各村轮流召开一次座谈会,分析问题苗头,研究工作方法、交流治理经验,组织现场观摩。哪个村有了大事、难事,都联手解决。4个村还开展了联创活动,明争暗赛,争先创优。后韩吴村党支部书记张自强说:“‘支部三联’形成了联防、联治的工作局面,乡村治理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处置向主动预测预警预防的转变,解决了各村许多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大事、难事。今年4月,在俺村打深井、敷管道解决群众饮水安全的过程中,其他村都积极参与,出钱出力,办成了十几年想办没办成的大事。”

  “支部三联”“支书三抓”,实现了“村庄三变”。今年年初以来,该镇共解决矛盾纠纷、经济发展、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疑难问题120多件,区域环境更加和谐,乡村治理扎实有效,村容村貌村风有了极大提升。

  前扬香村通过“支书三抓”,成效大变样。该村一名40多岁的群众因车祸致残,20多万元的民事赔偿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经常上访告状。市中级人民法院驻村第一书记郝永生和村党支部书记杨菊梅多次上下协调,依法解决了赔偿问题,并争取到市、县两级司法救助资金5万元,还筹集资金帮其翻修了危房,彻底化解了纠纷。该村还多方筹集了30万元资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党员干部清理垃圾,拆除门前违章建筑,修建排水沟和沿街花池,新建水冲式公厕,硬化村文化广场,安装平安电子视频监控,装备村两委办公设施,成了全镇后近变先进的样板。

  “三个三”乡村治理模式,极大地调动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出现了人人争先、村村创优的喜人局面。海村建立了党员干部分包责任制,干部包街、党员联户,宣传政策法规,大搞平安、环境建设。过去村里没有排水沟,污水横流,群众怨声载道。今年村里利用“一事一议”项目,组织全村18名党员大干20天,清理垃圾,硬化主干道。榜样的力量感动了乡亲们,家家自扫“门前雪”,按照村统一规划和标准,开挖排水沟。为了省钱,党员干部齐上阵,到周边村找来废弃的预制板,重新切割盖在排水沟上。如今的海村变了模样,平安宣传一条街干净、整洁,该村变成了美丽村庄。

  乡村“一朵朵云”织就平安网

  ——看乡村社会治理智能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不竭动力。该镇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大趋势,利用“互联网+”最新科技成果破解难题,通过乡村“一朵朵云”织就平安网,让“互联网+”发挥最大程度的“善”,最大限度地减少“恶”,营造了一方平安和谐的洁净环境。

  构建全覆盖的镇、村微信群就是该镇乡村治理智能化的一大创新。

  分管综治工作的该镇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杨振说:“目前,镇里建立了一个乡级‘平安微信群’,有188人,成员都是镇、村干部和负责乡村社会治理的有关人员,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政策法规,发现问题苗头,交流治理经验,每月原创作品不少于22篇。”

  全镇各行政村也都建立了村级“平安微信群”,每个群在100人以上,由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参加。该微信群的主要功能是宣传政策法规,反映群众诉求,报告事故隐患,共议解决问题的办法。该镇较大的村还分组建立了“平安微信群”。

  乡、村、组三级“平安微信群”,通过飘动在“云端”的“一朵朵云”,实现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治理的可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社会不稳定的苗头在这里被及时发现,许多疑难问题在这里找到了破解的办法,并及时得到了解决。过去,海村年年植树不见树,前脚种、后脚毁,村民法律意识淡薄。有了“平安微信群”,犹如有了“顺风耳”,谁也不敢再乱毁树苗,今年全村栽种的600多棵景观树,成活率高达98%。海村党支部书记苗小武深有体会地说:“小小微信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大作用,由于很多问题苗头被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去年年初以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社会治安事件,村里更和谐了,群众更安全了。”

  乡村“说理团”打造平安乡村

  ——看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的需求、诉求更趋多样化,求发展、要公平、想参与愿望增强,对安全的要求提高。该镇准确把握群众需求、诉求变化大势,主动识变、应变,把全镇威望高、能力强、懂政策、令人信服的“明白人”组织起来,在全镇创建乡村“说理团”,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纠纷,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崇义镇的“说理团”分为镇、村两级,镇级“说理团”1个,由党政班子成员、各办公室主任、股所站长、人大代表、律师等组成。镇“说理屋”设在矛盾化解调解中心,配备了视频监控、电脑等办公设备。村级“说理团”有38个,由村党支部书记任团长,村两委干部任副团长,成员由民调员及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退伍军人等热心公益事业、懂政策、有威望的人员组成。各村“说理屋”设在矛盾化解调解工作室,“说理屋”有桌椅、饮水机、工作记录簿和信访条例,悬挂了群众依法逐级上访流程图和“说理团”工作职责、工作制度等版面。乡、村“说理团”的创立,确保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有人评理、有地方说理。

  为了真正把“说理团”建成群众信赖、能说理、能解决问题的组织,增强“说理团”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该镇形成了一套镇、村“说理团”运行机制。村“说理团”实行源头说理,主动化解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扩大,解决不了的问题报上一级。在村级说理的基础上,逐级实行区、村联合说理,镇、村联合说理。镇“说理团”每周召开一次例会,汇总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排查解决情况,对可能越级上访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向主要领导报告,并做好相关人员的说理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乡、村“说理团”发挥了大作用。该镇某村村民邱某因宅基地纠纷上访20年,性格固执,2012年赴京非访11次。镇、村“说理团”多次走访、开会,在摸清其心理和需求的基础上,上门宣传法律法规,说清上访影响家庭生活的道理,协调上级部门资金3.5万元、镇扶贫资金2万元,帮助其盖了新房,邱某非常感激镇、村“说理团”,从此不再上访。

  “说理团”成立以来,有效地解决了镇、村矛盾纠纷和疑难信访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巩固了基层政权,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欢迎。赴京非访从年均20起降到零起。今年年初以来,镇“说理团”调解矛盾纠纷54起,成功调解53起,调解成功率达98.1%,各村“说理团”在村内田间地头调解矛盾纠纷成功率达96.6%。

  乡村社会有效治理为该镇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和有力支撑,财政收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等工作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