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马允安)8月14日下午,武陟县北郭乡赵马蓬村慈善幸福院内,几位老人正在打牌,十分热闹。看到记者来采访,79岁的村民张秀英大娘讲起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我来这儿好几个年头了,如今这儿吃得好、住得好、照顾得好。两天一顿肉,蛋类豆类随便吃,大米、卤面、烩菜、饺子天天不重样……”从老人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该村在党支部书记王三明的带领下,推行“以孝治村”,从破解“居家养老”难题入手,着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幸福院”,不仅实现了全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尊”,还解除了年轻人的后顾之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赵马蓬村共有138户、678口人。近年来,村内“留守”老人日益增多,使得很多家庭的年轻人无法兼顾赡养老人的问题,容易引发家庭矛盾。“能把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后顾之忧解决,就能解放大量的劳动力,还有利于家庭和谐。”王三明说,针对这种状况,村里提出了“以孝治村”的理念。村两委多方筹资12余万元,于2014年8月利用集体闲置房屋13间,高标准建设了该县第一家村慈善幸福院。为保障幸福院日常运营,村两委组织全体村民调出土地30亩作为“爱亲敬老”田,收益专项用于慈善幸福院日常补贴,空巢、独居老人子女每月只需要缴纳100元即可入住,五保户、特困家庭免费。环境优美、设施设备完善的供养场所,让老人能够颐养天年,有效解决了农村养老、救助、济困等实际问题,老人的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在此可以得到悉心照料和周到服务。广大义工用无私爱心,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2016年年初,该村引入河北邢台孙家寨“敬老爱亲”模式,在组织社会义工同老人结对帮扶的基础上,依托幸福院由王三明率先出资承办了首届“爱心孝老”饺子大餐活动,以后农历每月十五都组织全村60岁以上老人集中聚餐、叙旧聊天、看大戏、义务理发和健康体检,资金均由爱心人士捐赠,如今还有四五名爱心人士正在排队承办“爱心孝老”饺子大餐。
与此同时,乡卫生院与慈善幸福院签订了医疗服务协议书,为每位入住老人逐个建立一份个人健康档案和保健方案,每周为老人进行一次常规体检,进行一对一健康服务,使老人的身体健康问题得到充分保障。为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开阔老年人视野,该村依托幸福院开设了“夕阳红”老年学校,设立时事政治、网络知识、健身保健、医疗卫生、心理健康等课程,定期组织相关人员为老人进行义务培训,不断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并充分利用村级文化阵地,组织入住老人成立戏迷乐园、书法协会等,定期组织教育、文化等部门到各村幸福院进行慰问演出,不断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让他们的观念与时俱进、更加开放,思想不断升华、恬适舒畅。老人们则积极发挥自身余热,利用自身特长无私奉献社会,体现自身社会价值。幸福院老人赵永国发挥自身书画特长,义务为村里绘制文化宣传墙800余平方米;赵守祥老人义务参与村级群众工作站,协助村两委有效化解邻里矛盾。
“以孝治村”,建设“没有围墙的幸福院”,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移风易俗,对考上大学的考生进行奖励,一系列工作让孝老、爱心在赵马蓬村蔚然成风。近年来,该村先后由王三明出资、村里筹资等对村里的道路进行硬化,修建健身场、深水井、排水沟,让村里每家每户都走上水泥路、吃上放心水,彻底改变了该村雨天积水严重的状况,促进了该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农历每月十五的饺子宴,家家户户像过年一样。老人的身体好了,家庭和睦了,村里笑声多了,村容村貌变美了,大家的心也更齐了。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三明领着村干部为我们办了这么多实事、好事,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舒心。”70多岁的赵永国激动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