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在经济政策上,改革开放,广辟财源。主要有几项措施。第一项措施是调整行政区划,把国都划分为6个工商乡和15个士乡,共21个乡。郊外30家为一邑,10邑为一卒,10卒为一乡,3乡为一县,10县为一属,全国共有5属,设5大夫,形成统一的整体。把国政分为3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每年年初,齐桓公听取五属大夫的汇报,督察其功过。第二项措施是“以粮为本”,实行“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实行粮食“准平”政策,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歉和人们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第三项措施是发展工商业,规定“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就是工匠和商贩居住要相对集中,不准杂处,这样既利于生产经营,又利于世世代代子承父业。第四项,规定“泽立三虞,山立三衡”,把全国的山林河泽统一管理起来。第五项,“轻重鱼盐之利,以瞻贫穷”,可能就是盐铁专卖。此外,采取铸造货币、调剂物价、免除关市之征等措施,鼓励与境外进行贸易。为了增加税种,管仲在历史上还首开“红灯区”先河,这就形成了农林牧渔工商盐铁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使齐国很快积蓄了雄厚的财力,具备了争霸的经济基础。
第三,在军事方针上,军民一体,精兵强军。在保持常规武装3万人的前提下,寓兵于农,规定国都中5家为一轨,每轨设轨长。10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4里为一连,每连设连长。10连为一乡,每乡设乡良人。5乡为一军,立元帅。这样把保甲制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同时,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人们之间团结居住,夜间作战,只要听到声音就辨别出敌我;白天作战,只要看见容貌,大家就能认识,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为了扩充武器装备,规定罪犯可以用盔甲和武器来赎罪。这种军民结合、全民皆兵的军事体制,既可以解决局部战斗,也能够应对大规模战争。
第四,在外交策略上,尊王攘夷,会盟诸侯。齐国出现繁荣局面后,齐桓公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国富民强,可以会盟诸侯了吧。”管仲谏阻道:“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南有荆楚,西有秦晋,然而他们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所谓“尊王”,就是继续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所谓“攘夷”,即抵御戎、狄和楚国对中原的侵扰。这里有几件事:一是北伐救燕。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4年),山戎统兵万骑攻打燕国,燕庄公告急于齐桓公。齐桓公听从管仲意见,举兵救燕。山戎首领带着残兵败将逃入孤竹国(今河北西北部)。齐军兵围孤竹国,孤竹国国君死于乱军之中。齐桓公灭了孤竹,辟地500里,悉数赔给了燕庄公,并把战利品也送给鲁国一些,陈列在周王庙里。二是西救邢卫。当时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进攻邢国(今河北邢台)。管仲向齐桓公说:“戎狄性情十分残暴,贪得无厌。诸夏各国都是亲戚,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大家都应相助,不能袖手不理。”齐桓公就派兵救下邢国,最后干脆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的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不久狄人又进攻卫国,卫懿公被杀。管仲又派人带500乘车马和3000名甲士来支援卫国,打胜后,又给卫国新君带来乘马祭服,给卫君夫人带来乘车锦帛和牛羊猪狗鸡等,还帮助修建宫殿。邢、卫两国感恩戴德,其他各国看在眼里,服在心里。三是南下救郑。公元前659年,楚国再次出兵攻打郑国。齐国组织鲁、宋、陈、卫等八国,组成联军,首先一举灭蔡,接着直指楚国,楚王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不得不与齐桓公结盟。四是东向安鲁。公元前662年,鲁国内乱,鲁僖公即位。为了巩固君位,僖公求助齐国,齐国与其会盟于落姑,从此鲁国也安定下来。随着齐国南征北战、东攻西伐,恩德布于天下,威名播于诸侯,渐渐地,各国也都开始认齐国当“大哥”。在这个过程中,齐国先后多次大会诸侯。公元前667年冬,齐桓公召集8个国家,在宋国的幽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向齐桓公授予侯伯的头衔,从此齐桓公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霸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