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命大臣宰孔赐给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和大辂等奖赏,以表彰其功。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大会于蔡丘(今河南省兰考县、民权县境),就是要当着大家的面举行受赐典礼。典礼上,宰孔传周襄王之命,因齐桓公德高望重,不必下拜。管仲从旁进言道:“周王虽然谦让,臣子却不可不敬。”齐桓公道:“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小白敢贪王命而废臣职吗?”说罢疾走下阶,再拜稽首,然后登堂受胙。众诸侯皆叹服齐君有礼。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蔡丘之盟”。至此,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先后主持了3次武装会盟、6次和平会盟,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齐国霸业达到顶峰。
第五,在文化战略上,树立“礼义廉耻”的核心价值观。称霸之后怎么办?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个人理解,管仲的大盘子应当是强国与称霸良性循环、物质与精神一体建设、德治与法治并行推进,这几方面每一方面既不可过分突出,也不可有所偏废。管仲接着提出了“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的思想主张。这是其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廉政思想的核心。四维,是指系在渔网四角上的绳索,有了四维,才能把网的纲目提起来。一说“礼”。《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最早出现的食礼,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相关。《礼记·礼运》有描述:原始先民把黍米和猪肉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鼓槌来击鼓,以此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后来食礼从人与鬼神的沟通扩展到人与人的交际,以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先秦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佳礼,奠定了古代礼制的基石。周朝时,为使“礼”发挥其“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通过“制礼作乐”,对王室和诸侯的礼宴作出具体规定。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对“礼”进一步加以规范,最终形成《周礼》《仪礼》《礼记》3部经典,成为2000多年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安。”二说“义”。《说文解字》这样解释:“义以威仪。”就是“以我的力量,保卫那些美好吉祥的事物”。先秦一些思想家认为义是人的根本属性,是做人的最高标准,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在世,义利同在,面对义利抉择,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怀义去利,在生死面前,舍生取义,绝不因利的诱惑而改变人格和节操。三说“廉”。“廉”字的本义是堂屋之边角,特点是方直,引申为“方正”,后比喻正直不贪的君子之德,进而阐发为清正廉洁的为官之旨。古往今来,有关廉政的论述不胜枚举,这里不再赘述。四说“耻”。《论语》记载:“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意思是自己为人处事有羞耻之心,出使别国能完成君主的使命,就可以叫作士了。孔子把羞耻之心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才能使人们有羞耻心而自觉走上正道,进而使整个社会步入正途。曾子在《礼记·中庸》中指出:“知耻近乎勇。”宋代大儒罗仲素说:“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总之,在管仲看来,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矩;有义,就不会妄自尊大;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屈从于坏人。“礼义廉耻”作为政治伦理,是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开山之论之一。
“礼义廉耻”作为维护长治久安的四大纲纪,是中华民族道德的基石,为教民正俗的圭臬,也是争霸天下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必须强化的国家软实力。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可以短期见效,即使出现偏差,也可以迅速矫正,唯独文化,必须长期浸润,久久为功,才能发挥作用。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