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焦作女性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市妇联召开十届十一次执委会议
市妇联举行主题宣传活动
市妇联开展双节走访慰问活动
“巧媳妇”工程助力脱贫攻坚
说说孩子叛逆那点事
市妇联开展经典诵读主题活动
市妇联举办文明礼仪知识培训活动
把慈善融入血液里
新型职业女农民免费培训班正在报名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 年9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慈善融入血液里
——记河南省妇女十三大代表、第十届“中华慈善奖”获得者杨应芬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杨应芬在第十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现场。
  博 莲 摄
 
   

  本报记者 焦 娇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叱咤风云的魄力,甚至没有高深的学历,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却获得了第十届“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奖,还当选为河南省妇女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她就是博爱县月山镇图王村屠王大骨头饭店总经理杨应芬。

  她默默无闻行善13年。13年里,她筹建免费餐厅,为孤寡老人免费提供三餐;她资助40余名孤儿及困难学生,助他们完成学业;她找来培训老师为贫困户免费培训竹编技艺;她帮因车祸失去丈夫的村民盖新房、找出路;她个人出资为村里安装路灯、清理垃圾、修桥挖河……多年来,她拿出130多万元济危解困,自己却没有攒下多少积蓄。

  1997年,成家后的杨应芬在图王村口开了一家小饭店。3年后,因为婚姻破裂,导致饭店外债累累,被迫关门。2002年,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杨应芬的饭店重新开业。一天,她看到两位老人在路边捡东西吃,就赶紧给老人送去两碗饭菜。看着大口大口吞咽饭菜的老人,杨应芬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为吃不上饭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杨应芬供应免费午餐的消息传开后,最多时有40多位老人来这里吃饭。后来,杨应芬干脆另起一个炉灶,让厨师专门做饭给这些老人吃。

  2016年,为了让老人们有一个更加舒适的就餐环境,杨应芬花费30多万元盖起一座两层小楼,取名“慈爱堂”,安装了中央空调,配备了液晶电视和沙发。在这里,老人们不仅可以就餐,还能在二楼休息,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养老院。

  “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扔下老人们不管。”杨应芬坦言,“每一个老人都应该得到帮助,因为他们是一个没有任何机会的群体。”

  在关心老人的同时,杨应芬还一直关爱着孩子们。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孩子是祖国的希望,让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13年来,只要听说哪里有家庭不幸的孩子,哪里有孩子遭遇重病,哪里有孩子上不起学,杨应芬拔腿就走,把最贴心、最实际的温暖以最快的速度送到这些孩子身边。她还特意在“慈爱堂”二楼建了“儿童之家”,把那些失去双亲、无依无靠的孩子们接到这里。目前,“儿童之家”住着十几个孩子,里面放置有带楼梯的双层木床,安装有空调,配置有衣柜、衣架。此外,还有两间装修一新的学习室,桌凳、沙发、书架、图书一应俱全。

  除了抚养“儿童之家”的十几个孤儿外,杨应芬还资助过社会上20多名大、中、小学生。“为孩子,花再多钱我都觉得值得!”她说。

  接触过杨应芬的人都被她的行为所感动。博爱县勤奋学校、博爱一中都主动为杨应芬照顾的孤儿及困难学生免除了学杂费。

  现在,做慈善、献爱心已经融入了杨应芬的血液,成了她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愿意成为一个小小的金子,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光。”杨应芬说,这就是她的意义所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