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丽娜
本报通讯员 赵 丽 李晓光
焦作,坐落于黄河北岸、太行山南麓。改革开放40年来,这座被称为“煤城”的城市,经历了从贫穷到富足、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惊人巨变。而伴随着城市的发展,焦作的农村电网汇集了数十万名农电铁军,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特别是焦作的农电管理,倾注了国网焦作供电公司几代人的心血,汇聚了无数真情和奉献,实现了“焦作模式”的不断延续……
“焦作模式”,让焦作成为全省农村照明电价最低的地区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1986年以前。当时的农村电力市场错综复杂,小水电、乡镇电管站“各拉各的调、各唱各的歌”。大多数乡村的电力线路像蛛网般杂乱无章,加之“三电”问题突出,转嫁到老百姓头上的电价高得惊人,许多村民仍用煤油灯作为生活照明工具。同时,县供电局人员超编,领导班子不稳,“以电养电”政策不落实等也是困扰农电发展的难题。
1986年,焦作供电公司的前身——焦作市供电局对所辖七县(含济源)供电局的管理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出台了《关于加强焦作农电管理工作的意见》,在全市进行推广。一时间,全市所有的乡镇成立了管电委员会和电管站,2000多个用电村成立了管电小组。随后,市供电局又陆续制定了农村电工、电力规划、电气设备维修、电费抄核收和财务账目的“五统管”办法,编制了乡电管站的财务管理账目、凭证、科目、报表、经营使用范围“五统一”的规定。
一年后,经过多项举措的有力实施,刹住了“三乱”风,90%以上的农村照明电费下降到了每千瓦时0.30元以下,我市成为全省电价最低的地区,一年可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1800万元。
在接下来的5年里,市供电局又投资1.2亿元,对全市农电网络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以孟县(孟州市)为试点,通过对县直属工业和乡镇企业用电实行“行政干预、技术控制、经济调节”,寻找出了“正常时间保工业,关键时刻保农业,灯峰时间保照明,低谷照顾乡镇企业”的计划用电方案。1988年到1990年的3年间,农村灯峰期间供电每月达25天,抗旱、三夏、三秋的农忙季节供电保证率在99%以上。焦作市供电局及七县供电局全部被市、县政府命名为“支农先进单位”。
1989年,焦作市供电局的农电管理办法被国家能源部誉为“焦作模式”,叫响全国。
“焦作模式”,让焦作六县(市)实现新农村电气化县“满堂红”
1998年,国家推行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两改一同价”政策,焦作市供电局的名字已变更为焦作市电业局,围绕电力为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又吹响了农电体制改革的号角。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市电业局先后实施了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县城电网改造工程,户户通电工程,农田机井通电和电网完善工程,扩大内需电网工程等,扭转了安全状况差、电能损耗大等状况。
几年后,农村用电取消了层层趸售的管理体制,解决了层层加价问题,理顺了县、乡、村农电管理关系,实现了“一户一表”“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的管理模式。焦作全市实现了村村通电,户通电率达99.53%,用电水平名列全省前茅。7个县(市)局全部成为省一级先进企业。
2005年,焦作市电业局变更为焦作供电公司,承担起了国有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户户通电”“机井通电”工程的开展,焦作供电公司近万名员工顶烈日、冒严寒,持续奋战在各个施工现场。2007年,焦作全部实现户户通电;2008年5月,农田机井工程解决了全市144个行政村、2396眼井、120548亩地的电力灌溉问题。2008年11月,该局所属六县(市)公司在全省率先迈入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级供电企业。
那些年,整个农电工作可谓是年年迈大步,十年大变样。无论是乡村的农电体制改革、农电标准化建设、农村计划用电,还是电网发展、电源建设,“三为”服务、创建电气化县等,步步扎实,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2012年11月,焦作市六县(市)实现新农村电气化县(市)“满堂红”。
原国家能源部农电司司长称赞焦作是全国农电管理“理得最顺、管得最好的地区之一”。原华中电管局局长林孔兴号召河南全省直属电业局学习焦作的行业管理经验。
“焦作模式”,让县域居民户均配变容量位列全省第一
“俺是享了供电公司的福,不架这电线,俺也用不上这洋玩意儿。”中站区龙翔街道北业村村民李五银大爷激动地说,“过去电压低,什么电器都用不上,现在好了,孩子们给我添置了电视、冰箱,日子是越过越舒心了。”
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十三五”期间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作部署,国家电网公司决定实施“农网改造两年攻坚战”。任务下达后,焦作供电公司合理统筹城乡电网发展,加大农村地区电网投资力度,在全省“农网改造两年攻坚战”中,率先完成5285眼农田机井通电、226个中心村和190个贫困村电网改造任务,累计解决3.8万户低电压用户用电问题,智能电表覆盖率达到100%。
焦作供电公司提前一年半完成了56个贫困村的工程建设任务,为全市7万低保户、五保户减免电量424万千瓦时,返还电费237万元;县域居民户均配变容量达到了2.35千伏安,位列全省第一,其中贫困村户均配变容量达到2.6千伏安,全面超过国家关于贫困村的电力脱贫标准。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焦作供电人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全力推进农电工作本质提升,使“焦作模式”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